字体
第(2/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说,他们的爷爷辈小的时候,村子水塘里有水,不深,也能淹死小孩子,石山也没这会儿大。

    “定居初期,水塘里水很深,看不见水泉,谁也也不知道里面有水泉。只以为池塘是雨水积成的,后来渐渐发现,池塘里的水不论天旱雨涝,总是满的;冬天结冰结不严实。

    “人们猜测探讨池塘是怎么形成的,有人猜想里面可能有一个神奇的动物在吐水,从而就有了‘金牛吐水’的说法。

    “再到后来,水位下降,水泉露出来了。人们一面感到欣喜,另一面又感到神秘,于是就给它起了个‘天赐泉’的名字,还从从外面运来石头,建成一座小石山,把水泉包围起来,只留了个可以挑水的出口。

    “水泉是天赐的,石山是用来保护泉水的。造石山自然会花费了不少气力,村子最初是石家人开辟的,紧接着柳家来定居,塘边又有柳树,人们就把村子命名为‘石柳村’了。‘石’是双重含义,‘柳’也是双重含义。

    “来定居的人们最初是把房子盖在水塘南面的,因为南面地势高。人们盖了房子后,就在院里或房后大栽柳树。这块地方土地好,不缺水分,柳树爱水,成活率高,长得也茂盛,还能装点风景,所以就多栽柳树。不栽柳树的人家,就在房前屋后开辟了种菜的园子。

    “现在村里的三颗大古柳和南头有些人家房子附近的园子,大都是从前传下来的,至少有200年的历史,很可能就是一开始来的人们种菜的园子。媳妇柳,婆婆柳,管夫柳的名字究竟是什么时候起的,我也没弄清,口口相传,没有记载,不好确定时间。

    “随着人口不断增多,石柳村的人们把原来自然形成的退水渠挖深,让水塘里的水逐步变少,渐渐就消失了。水塘里的水虽然消失了,但因地势低,一直没人在上面盖房,村里人只来池塘边挑泉水吃。

    “清朝同治年间,外国传教士来长乐县传教,在石柳村池塘北面偏西处建起了天主教堂,并把周围的土地买下,吸引当地人入教,先购置土地的时候有限制,后来清廷发出了教士可以自由购置房地的朝令和教士c教民购置田产不必报地方官的规定,买地就方便了。

    “这为刁钻的教民造成了霸地霸水的可乘之机,直至他们的行为激起了乡民的不满,矛盾愈来愈深,恰值义和团运动,导致了一场激烈的反洋教反洋人的斗争,教堂被义和团烧毁。

    “塘北的地片当初都被天主教堂买下了,塘北住户大都是教民,民国以后才有乡民在这里盖房居住。戏台是民国后期盖起来的,池塘低地是盖戏台的时候垫起来的。戏台后面曾是村公所,现在村委会大院和前面的卫生室和门市都是拆了村公所的房修盖的。

    “婆婆柳c媳妇柳在池塘的边缘,现在的戏场当年全部是积水,要不然不会留下那么大的空地。”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