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弹,他们早就完成了一对一的对位盯防——也就是说博尔丁是有人盯防的,但现在不想要暴露战术意图,所以故意按兵不动。     前者,还是后者?亦或者是其他可能?     陆恪快速对着博尔丁和身后的马库斯喊了两句口号,接下来也不给防守组反应时间了,没有迟疑地宣布了开球,并且一个转身就将橄榄球交给了马库斯。没有假动作,没有掩护动作,干脆利落地就完成了交接,把整个进攻的节奏提升起来。     陆恪选择了跑球。     将橄榄球交给马库斯之后,陆恪这才转过身,然后就看到全面压上的防守球员此时如同天女散花般散落在球场各个角落——陆恪猜对了!     简单总结,这是一次传球防守,亚利桑那红雀故布疑阵地把所有防守球员全部上位,摆出了短传区域全面施压的强硬姿态,但这全部都是烟雾弹,这其实是一次全场近身紧逼式的传球防守,当陆恪宣布开球的瞬间就揭开了神秘面纱:     防守前线上,三名防守锋线联手两名外线卫展开前线施压,一名内线卫负责盯防跑卫,另外一名内线卫则脚步后撤,加入两名角卫和一名安全卫的行列,分别盯防四名接球球员;最后剩余一名安全卫则不回头地持续后撤,保护后场,防止长传。     剥离所有花样之后就可以看出来,其实这就是最为基础的防守战术,却通过前场压缩的变型而制造出了重重悬念,让四分卫无从做出准确判断。唯一的变数就是,他们面对的四分卫是陆恪。     开球之前的战术改变就让进攻组重新占据了上风。     陆恪主动把博尔丁后撤,进而把博尔丁演变成为第六名进攻锋线——首先,这架空了对位博尔丁的内线卫,迫使对方防守球员出现一枚弃子;其次,博尔丁的角色不是为了加入锋线对峙,而是为了给马库斯开路,为跑卫赢得更多推进空间。     如果对方真的选择了全面突袭冲传施压,那么博尔丁能够巩固锋线的口袋保护,为马库斯赢得更多推进空间,接下来就看马库斯的发挥了;但如果对方选择了传球防守,那么陆恪的布局就将为进攻组抢占到一个错位的先机——     就好像现在一样。     博尔丁降低重心地在前方开路,却发现对方的防守前线完全冲撞在了进攻锋线上,他的身前没有任何对位球员,顺顺利利地就撕开了一条空档;马库斯则紧跟在博尔丁的身后,轻轻松松地沿着一条康庄大道径直前行。     冲出两条锋线对峙的绞肉场之后,博尔丁就可以看到内线卫卡洛斯-唐斯比正在朝着自己冲撞过来,他调整着脚步降低了重心,主动地朝着唐斯比的身体冲撞了过去,轻松地就把唐斯比的重心撞开,然后马库斯就从他们两个身边蹿了出去。     一片开阔天地!     马库斯持球强势推进,内线卫、角卫和正在快速后撤步的安全卫全部都意识到了他们的防守战术被识破了,第一时间就齐齐冲跑了上来,却因为重心转移之间而失去了主动权,没有能够以撞墙的方式把马库斯拦截下来。     五码。     七码。     九码。     马库斯的地面进攻足足推进了九码,这才被三名防守球员联手包夹,倒在了旧金山半场的二十三码线之上,不仅成功完成了首攻,而且还逃离了端区前沿的进攻危险地带。     一次延迟出手,一次强势跑球,旧金山49人仅仅用了两次进攻就完成了重要推进,似乎正在逐渐找回手感。     难以想象,这是第一节比赛里进攻磕磕绊绊的那支进攻组。     其实,那些轻松写意全部都是假象,两次进攻看似简单,但每一个决策都是刀尖狂舞,稍稍一点点误差都可能走向截然不同的结果;而且,陆恪的两次进攻选择分别是洛根和马库斯,他依旧在使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铁三角来完成推进,这并不意味着整个进攻组都已经复苏了。     恰恰相反,陆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