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篇
列位都知道天津卫的三宗宝“鼓楼c炮台c铃铛阁”,也一定知道三岔河口的三条石,还有东门外的天后宫和海河对过的望海楼,这在天津卫同样是大家关注的三个重点,我们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此话得从清咸丰九年说起,那年从交河县来了一伙人,领头的叫秦和清,带着几个本家的子侄,推着几辆独轮车(老天津卫人管这车叫‘怂人拱’),车上装着打铁的家伙什(工具),进了天津卫干了几天加工活,觉得这地儿还算理想,于是就在北门外三叉河口附近,找了块高台扎了铺。此时心里有了常驻天津的打算。
老秦选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这里没人管;据史料记载,老城的北门外有几处砖窑,烧砖用土就从这里挖,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荒滩,一下雨道路泥泞的很,那时的官府和税务还没敬业到分毫必至,视尘土c蚊蝇于不顾的程度。二是这里离三叉河口近。当时的三叉河口是漕运的码头,在运河上来往的船只都在这里停泊靠岸。船只上大都用一些铁器,同时这些船只又能捎来打铁c铸造用的原材料,可以互易有无,各得其所。元人张翥曾有诗赞曰“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形容了那时的繁荣景象。
老秦家在这里落了脚,自然就有老乡们来投靠。当时只是季节性开工,乡亲们种完庄稼,就用小车推着各种打铁的家伙什,来这里打铁活,农忙时回家收拾庄稼c种地。人们管这叫“打行炉”的。家里地少的,就长期靠打铁营生。慢慢地这里聚集了百十号铺面。以至于被公称为“铁厂街”。
到了清光绪六年,按公历算,应该是1880年,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原配妻子病故,李大人要扶柩回故里,选中从这北门外上船去合肥老家,因道路泥泞,就从外地运来大青石板,铺了三溜在铁厂街中间,因物而得名,铁厂街就改叫了“三条石”。
打铁的都把太上老君供奉为灶神,为的是求得神仙保佑,太上老君正好是道教的祖师爷,这样,铁匠和天后宫有了不解之缘。
故事开始,正是清朝最衰败的咸丰年间,英法联军为了在天津开埠,用舰船利炮打开了大沽口,占领了海河西岸的皇家园林(崇禧观)和河楼,在哪里盖了望海楼教堂,英法联军在皇城烧了圆明园,天津卫的老百姓看在眼里恨在心中,几年后一把火烧了望海楼教堂,对这段历史多有记载,均不能详尽其中原委,听完三条石这故事或能为您释疑一二。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
第一集
清咸丰十年的六月初十,英法联军约17万人分乘舰船206艘抵达大沽口外,挑起第二次大沽口海战。清军奋力抵抗,联军正面进攻失败,十五日趁北塘口防务空虚从清军背后登陆,联军在炮火掩护下,进犯大沽炮台。直隶提督乐善指挥守军开炮拒敌,不幸阵亡,守军大部牺牲,炮台相继失守。
炮台统兵龙汝元指挥将士们奋勇杀敌,战场硝烟滚滚,炮弹随处爆炸。龙汝元高声喊道:“保疆卫国,抗击敌酋,虽死尤荣,将士们,射击”,将士们在操纵火炮。
清军将领史荣椿,面对敌舰的进攻毫无惧色,酣战多时,硝烟散去,众将士稍作休息,史荣椿累的坐在地上。
一兵士上前说:“将军,趁敌兵攻击略缓,恭请将军回帐少息,”
史荣椿大声叱之道:“大敌当前,岂容偷闲”,这时,敌军又攻了上来,史荣椿大吼一声冲入阵地,依旧身先士卒,奋勇杀敌。
敌舰凶焰正炽,炮火横飞,龙汝元首先中弹,身负重伤,当场殉国,史荣椿高呼“众将士,勇敢杀敌”,将士奋勇上前,这时炮弹在史将军身边爆炸,将军浑身是伤,躺在地上,依旧举起手中的战刀,指向敌酋,众将士忍住悲愤,奋勇冲进地阵,其场面非常惨烈。
在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