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便衣亲临工坊,匠营各坊主事纷纷上前拜见,行完礼后,朱由榔让他们各安其位,不必迎候,然后径直钻入了不远处的冶铁坊。
朱由榔视线中,一柄锻锤在水力的带动下,匀速有力地击打着烧得通红的熟铁,旁边一个相貌粗犷,浑身赤膊的铁匠正用木柄铁勺舀来一勺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朱由榔一眼便看出这是传自綦毋怀文的灌钢法。
在他的印象中,灌钢法虽好,却不及前世的苏钢法。
本着提高冶铁效率和炼铁质量的想法,朱由榔把冶铁坊的主事,一个叫丁二的老铁匠叫来后,半回忆似的向他们讲授了一下苏钢法的大致原理。
老铁匠紧随在朱由榔身后认真的倾听着。
“朕以前读书时,看到过一种新式冶铁的方法,首先要准备一个高炉,高炉形状就像倒置的花瓶,以熟铁为料铁,置于炉中,将生铁板放在炉口,炉温升到生铁板开始熔化时,用火钳夹住生铁板左右移动,并不断翻动料铁,使料铁均匀地淋到生铁液,这样,既可渗碳,又可使铁和渣分离,就能生产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匀的精铁。
这种新式冶铁之术,朕也是无意中得知,具体的法子还需尔等自己去摸索,朕就提炼几个要点,其一是石炭可仿木炭之法炼制焦炭,用焦炭可提高炉温,其二是使用封闭程度好的鼓风机,新鲜的风进去,生铁更易溶化,铁和渣分离得更彻底,甚至可产出不需锻打的精铁来。”
苏钢法在前世解放前都还在应用,影响深远。不过朱由榔对此也就知道个大概,小高炉土法炼钢的原理也是前世大学时泡图书馆时无意看到的,有印象,但是不深刻。所以他也不敢瞎指挥,权让工匠们自己去摸索了。
丁老匠当面恭恭敬敬,不敢有丝毫的反驳之言,心下确是半信半疑的记下了皇帝的话,打算等皇帝离开后试一试,看看是否真的可行。
与冶铁坊紧邻着的是盔甲坊。刚进去就听到“叮叮咚咚”锻打声不绝入耳,朱由榔在锐士的贴身护卫下只在一旁静静地看,皇帝前后来过匠营几次,铁匠们都知道他的脾性,重实务,虚礼节,所以见皇帝来了依然神情专注的制着甲,只在抬头碰见皇帝的视线时非常恭敬。
古代盔甲的打制向来不易,中国盔甲顶峰属北宋的步人甲,由一千八百多枚甲叶组成,这些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铸造。粗磨。穿孔,细磨等工序繁多,还要打制面具,又要在领口,袖口等地方包上皮革,防止挂伤衣服和皮肤。制造一副铠甲需要诸多工匠花费近月时间。
在这上面朱由榔也没什么好点子,同时期西方打制锁子甲也是非常困难,制造一副锁子甲,也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西方板甲兴起后,普通的板甲也要花费一个月时间打造。
受制于原料和技术,工坊制甲能力有限的紧,一个月也就制作出不到一百副铁甲,皮甲和棉甲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每月倒是能制作出三四百副出来,只是相对于包括原西军在内的四五万京营禁军来说,依旧有些杯水车薪,只能优先定霸都和拱圣营军士及诸镇军校了。
目前不算辅兵,五镇京营战兵总数三万余,军中披甲率不到三成,原西军出身的京营军士披甲率更低,也就一两成的样子,作为禁军,也着实寒酸了点。
普通京营战辅兵作战还是以鸳鸯战袄为主,不过却加了不少局部防护,辅兵的袄内有一层的铁网防护,战兵袄内还有双层铁网,外面有一套无袖式的单层铁叶,一直到腰。这样下来虽然防护能力依旧有限的紧,总算聊胜于无了。
盔甲坊除了制造各色铠甲c鸳鸯战袄外,还负责制作京营军士的头盔,明军的头盔种类也有不少,朱由榔钦定了八瓣帽儿铁尖盔作为制式头盔。
原因很简单,八瓣帽儿铁尖盔外沿较阔,比起凤翅盔来,抵挡弓箭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