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张举和张纯的事情。
说来,这二人也是个小人物,不值得刘辩去追踪到底。
在刘辩交代下去后,自然会有人去做。
宴席距离现在,也已经过了一个月了。
在这个月里。
刘辩对幽、冀两州并没有任何指示。
冀州和幽州依旧。
不过,这就苦了某些世家豪门的族长了。
初期,
众世家豪门也收敛了许多,生怕做错事情,给刘辩杀鸡给猴看的机会。
虽说众人在宴席之上,有鉴于刘辩的表现以及早年的传闻,让众人不敢小视刘辩,
但时间久了,当人们的思维回到了正规之上,联想刘辩七岁的年龄。众人就产生了刘辩信口胡说的感觉。
这不,一个月过后,
众人见没有动静,便有些放松警惕了
不过,
他们不知道的是,刘辩这些时日,一直在暗中准备和计划。
为何刘辩一个月没有任何动静?难不成,真是刘辩信口胡说,还是刘辩年幼无知?
不,恰恰相反。
刘辩虽年幼,但刘辩的思想和年龄是不成正比的。他思考的事情很多,也有太多的事情想要去做,却因为顾及的东西太多,而无法放手去做。
所以,这一个月里,刘辩没有动静。世家豪门的利益问题也暂时没有了威胁。
那么让刘辩难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直到现在,刘辩才知道,小说毕竟是小说,是不能和现实相比的。小说里,主角大多数是甩手掌柜般的人物。
而自从刘辩穿越之后,大多数都是:万事皆靠己,身边没有心腹谋士可以商讨的状况。来到幽州之后,虽说有刘虞?但此人做做实事还可以,而且其思想和刘辩政策不符。曹操更不用说,虽有才,但远在冀州;卢植几人就更不用说了,蔡邕和郑玄一心铺在教育和学说上。卢植则被刘辩放在了辽东。
这就造成了刘辩现在独掌局面的原因了。
目前,冀州还好一点,曹操两个月以前就已经在做改革了,而且曹操在其诸多谋士的出谋划策下,改革冀州的步伐进展较快。要知道,这些谋士也大都是当地世家豪门之人。如此配合,顺当也是必然了。
而幽州不同,除了和没有曹操诸多谋士的优势之外,幽州还有很多不同与冀州的地方:
第一,幽州的地理形势和冀州不同,和塞外异族接壤。而冀州则资源丰富,没有外敌威胁。第二,幽州的百姓里也掺杂着许多异族人,虽说这些人已经有些被汉化了。但这一切,都让刘辩不敢轻举妄动。如果刘辩对这些世家豪门打击的有些过火了,这些人狗急跳墙的在来个勾结外贼,那就不好了,并不是刘辩惧怕,前面也说过,现在幽、冀两州现在还处在百业待兴的地步,和南方不同,北方本就贫穷,有许多东西需要慢慢去做,需要去改革。而且,刘辩终归是一个人的大脑。应付起来还是有些吃力的。
并不是刘辩担心挑起战争,而是两州目前的状况,还不允许他去发动战争,如果两州州库丰实,百姓丰衣足食,还存在现在这些问题吗?估计刘辩早就大刀阔斧的去做了。
内政方面先不说,就且先说说刘辩已经控制在手的军队了。
虽说刘辩现在手握四十万大军。但在这四十万大军里,除了李虎早些年就开始招募而培训至今的十万军队之外。对于幽冀两州原本的军队,刘辩并不是很满意。军队的控制不等于军队的凝聚力和攻击力,而凝聚力和攻击力这些,是需要后期慢慢去训练和需要经过战场的洗礼才会产生的。也就说,现在军队还未成刘辩心中的形式。
在这种内政、军政都刚起步的状况,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