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晨曦升起时张天师领着施今墨去取龙涎灵芝。

    张天师在前面,施今墨与青黛等人跟在后面。离开上清宫,沿着一条羊肠山路到了后山。施今墨见这龙虎山山块离散,呈峰林状,秀美多姿,紫气升腾,大有仙气。朗声吟道:“幽人在何处,松桧深冥冥。西峰望紫云,知处安期生。沐浴溪水暧,新衣礼仙名。脱屐入静堂,绕像随礼行。碧纱笼寒灯,长幡缀金铃。林下听法人,起坐枯叶声。启奏修律仪,天曙山鸟鸣。分行布菅茅,列坐满中庭。持斋候撞钟,玉函散宝经。焚香开卷时,照耀金室明。投简石洞深,称过上帝灵。学道能苦心,自古无不成。”

    张天师听他吟诵这首道家求道问仙的诗,心中大悦,对施今墨讲起了此山的来历:“此山本名云锦山,第一代天师道陵公于此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因以名山。此山于天官斗牛之分野,星纪之次也。第三代天师嘱第四代天师曰:‘龙虎山,祖师元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可以印剑经篆往住其地,修炼累功,广宣吾化,永传于世。’于是第四代天师自汉中还鄱阳入龙虎山,得其故栖,为世居之图。自此天师教便永居在龙虎山。”

    施今墨听他讲了这龙虎山的来历与天师教的渊源,看着山灵水秀,紫气升腾称赞道:“龙虎山,真乃仙山也。”

    张天山指着前面一处山峰道:“前面就是九重深渊,千年龙涎灵芝便在九重渊下。”

    听说快要到了灵芝生长之地,施今墨对张天师道:“采药时,切不可在山崖上呼唤名字,这点请前辈谅解。此乃采药人的传统。我师父不仅教我炼丹,针灸,正骨,诊脉等医术,还教我采药。我们神医阁传人采药都是高手,太师傅孙思邈就号称为药王。这都是几代人都遵循的规矩,还请前辈谅解,倒不是对前辈不尊重。”

    听他说起采药的传统,张天师想起了他云游名山时碰到的采药人。采药时一个古老的行业,开始时医生自己采药,后来从医生中分出来一部分人专门靠采药为生,形成了采药这个行业。采药人大多是从小生长在山区中的山民,带有明显的家族职业特征,采药和贩药往往是父子传承的整日在深山中的悬崖峭壁上,依靠祖上传下来的技艺采药,生活艰苦,且十分危险。

    施今墨道:“采药人”也叫“出坡人”,平时最忌讳“独”,也就是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只要一同出去,就得互相照应。说着话,施今墨双手合成喇叭状:“喂——喔——”一连喊了两声。对面山上传出了回音:“喂——喔——”施今墨道,“‘出坡人’都这样,打个招呼是常事,因为刚刚还在一起,转眼间就会不见踪影,而且‘出坡人’有‘出坡人’的规矩,就是相互之间谁都不喊谁的名字,实在需要喊名字,必须连喊三声,否则听到也没人应答。”

    “这是为何?”张天师问道。

    施今墨摇摇头道:“我也不知为何?只是师父说其实他也说不出理由,这是自古以来采药人传下来的规矩。”

    施今墨又道:“其实采药人也有轶事。东汉有一隐士叫韩康,他避官不做,长年在终南山采药,在长安城行医卖药。这人很有名士风度,加之贩卖的商品是药物,对人总是一口价,决不许讨价还价。如此一来,他的名气就更大了,全长安都知道有位名医姓韩名康。有一天他在长安街头卖药,一位姑娘与他还价不遂,就怒道:‘难道你是韩康吗?把价钱扳得这硬?’韩康失落了半晌,他本想避名避官大隐于市,不料把浮名搞得更大了。随后索性收拾了药摊,入终南山隐居了起来。‘韩康卖药不二价’这句俗语就此流传了下来。药材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从古至今,都由卖方定价,确实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张天师惊叹,其实采药一道也是大有讲究,比之医术一道也差不了多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