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当然,这种最理想的状态从来都是不存在的,因为一个国家到了需要作出改变的时候,往往都是非常危险的时候了,这种时候需要大魄力大刀阔斧的手段进行转变,手段不激烈是不行的。

    不过李晓峰认为苏联还没有到那一步,此时的苏联还在享受之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带来的生产力大跃进的红利,这份红利按照历史规律大概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就会被啃得一干二净。而现在还处于红利高峰期,到了五十年代末,越过这个高峰之后,就要开始走下坡路了。

    中国古书说治平比治乱更加难,而李晓峰所要面临的就是治平的局面,大多数人还看不到危险,自然没有改变的动力,这个时候强按牛头只会有反效果。所以过于激烈的改革措施是不合适的,得一步步来。

    所以在这一个五年之内,经济结构李晓峰不会做大刀阔斧的修改,而是会甩出一些诱饵式的改革措施,比如允许小规模的私有经济出现,比如小商品经济什么的。先给之前很僵化的小商品流动领域注入一点新鲜血液,因为在这个方面苏联当前的模式真心是很糟糕。

    对于苏联的家庭主妇来说最烦恼的事情就是购买生活物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几样在苏联统统按人头按定量供应,有钱没有供应票那也是买不到东西的。但是苏联这个按量供应从来都是紧缺的,也就是说买什么都得排队,去晚了那就明天赶早来排队吧!什么?你说家里等米下锅,对不起不能通融,这个国家计划规定的,谁让你不早点来排队呢?

    苏联的政治笑话里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多,老百姓对于这种蛋疼的供应制度实在是吐糟不已,但为什么一直没有大的改变呢?原因非常简单,遭罪的仅仅是老百姓而已,对于官僚特权阶级来说,随随便便就可以开后门,买东西从来都不算为难。

    所以说改革这个玩意儿总有人有一个误区,总以为要改变的是老百姓,这尼玛不是扯淡,小老百姓根本不能决定国家大计方针政策,能做出决定的从来都是上头的精英们。而恰恰需要作出改变的是那些精英,因为老百姓从来都只能被动服从从来都处于弱势地位,处于强势地位的精英们说什么就是什么。整个国家的利益分配方式是抓在那些精英的手里,而不是老百姓手里。

    在这种不对等的情况下,老百姓能够决定什么改革?这么说吧,改革就是对既定的利益蛋糕做重新分配,而在这块蛋糕里面,老百姓能占多少?往往是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总是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一小部分吃得满嘴流油,绝大部分在挣扎的时候。也就是说要改革的对象绝对不是老百姓,而是那一小部分朱门酒肉臭的家伙,必须将蛋糕从他们嘴里抢下来,多分一点给普通人。这才是正确的改革方式。

    如果改革的目标对准了本来就过得比较艰难的老百姓,那这就不叫改革那叫做抢劫和刮地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后世印度的换票措施。那真心就是一次赤果果的刮地皮行动。旧钞换新钞突然不说,只给极短的兑换时间也不说,仅仅是公民凭身份证明去银行兑换就值得大力吐糟了。

    为什么呢?可能在很多同志看来这没有问题嘛,墓地搞换钞打的就是打击贪腐和逃税的名头,就是想将那些来历不明的黑钱逼出来。用身份凭证合法兑换没有什么不对嘛!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情况就叫程序正确实质错误,墓地的搞法就属于这种情况。因为印度这个国家太特殊了,十几亿人中间可以说大部分都是文盲,这真不是开玩笑的,虽然印度自己官方给出的数据是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文盲率(仅仅是这个数据就很吓人了),但是这个数据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什么叫文盲这个标准不好界定,说不客气点印度的那个脱盲标准真的是相当的低,会26个字母会写自己的名字在印度就可以不算文盲了。这个标准低得让人发指,如果按照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