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自然是装不上。

    并且北方工业并没有选择山寨d-1o,从一开始,在李晓峰的规划中,北方工业就没打算在线膛坦克炮上花太大的精力。引进了博福斯的高膛压火炮技术之后,北方工业的展方向是滑膛炮。不过一开始并不是未来的那种大威力高膛压滑膛炮,而是选择了渐进式展路线。

    先搞一款射破甲弹为主的中等膛压坦克炮,等未来技术成熟了再上一个台阶,展膛压更高的射动能弹为主的滑膛炮。

    那么李晓峰为什么要先搞一门技术水准不是那么高的滑膛炮呢?原因很简单:第一,二战是一场消耗战,武器先要便宜能大规模量产,而中等膛压的滑膛炮比二战中广泛使用的坦克炮生产难度小(不用车膛线),而且不需要很高水平的炮钢(成本低),符合大规模量产的需要;第二,威力也足够用了,一百毫米口径的破甲弹,在那个年月静破甲水准在3oo毫米左右,动破甲水平也不会低于7o~8o毫米,改进药罩结构和成分之后,轻而易举的能达到静破甲5oo毫米,动破甲12o毫米左右的水准,基本能搞定二战中出现的一切装甲目标。

    而且,破甲弹的生产工艺要求更低,不像穿甲弹对弹芯的加工那么复杂。比如苏联早期的45毫米、57毫米、76.2毫米钨合金穿甲弹,其工艺始终存在问题,废品率高得吓人。一度在1941年战争爆之前被迫收回了大部分列装到部队的穿甲弹,导致遭受德国突然袭击的时候,装甲部队和反坦克炮兵只能用榴弹跟德国人周旋。

    破甲弹没那么麻烦,只要弄一个锥形药罩,加一点高能炸药。再解决一下引信的问题就齐活了。反正按照李晓峰的方案。这是成本最低效果最优的方案。

    可能有同志要说了。难道只有你苏联能用破甲弹,这么好的办法英美德怎么不用?而且后来冷战中著名的171o5毫米坦克炮就有破甲弹。

    话可不是这么说的,线膛炮不是不能用破甲弹,而是挥不出破甲弹最大的威力。因为有膛线的关系,弹丸高旋转,而破甲弹是靠射流“烧穿”装甲,射流自然具有流体的特性,高旋转的离心力会让射流分散。极大的影响穿甲效能。哪怕是法国人明了滑动弹带技术,用线膛炮射的破甲弹动破甲威力也只有静破甲威力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样子。

    可以说线膛炮天生不适合射破甲弹,而滑膛炮不一样,弹丸射后只有轻微的旋转,基本靠尾翼维持稳定,破甲威力保存得很好。当然,有一说一,滑膛炮的精度确实比线膛炮差。不过考虑到二战中坦克观瞄设备的落后,大部分坦克和反坦克战都在一千米以内,这个距离上精度还能接受。

    实际上当时唯一制约滑膛炮使用的其实是个观念问题。老顽固固执地认为滑膛炮不好,不相信一款装备滑膛炮的坦克能有多少战斗力。更是对破甲弹没有太大的信心。

    为了这个原因,李晓峰是跑断了腿说破了嘴,卖了不少人情才让军委同意小规模采购一批装备后来命名为1a1o型的1oo滑膛炮的t-54坦克。很有意思的是,最初在红军当中,t-54被划分为重型坦克,其承担的主要使命是打碉堡。

    为了配合t-54的新任务,北方工业特别研了碎甲弹,不过一般不用其攻击装甲目标,而是作为一种攻击工事的专用弹药。在当时t-54主要使用三种弹药,破甲弹、碎甲弹和榴弹。尤其是碎甲弹,作为一种既能攻击装甲目标也能攻击土木工事的弹药,十分受到红军战士的欢迎。

    从1938年2月份开始,t-54开始进入近卫机械化步兵第一军服役,批的采购数量为一百辆。按照红军总参谋部的说法,如果t-54表现优秀,将会继续采购。

    在此时,图哈切夫斯基突然要求上马新的重型坦克项目,这在李晓峰看来就是抢生意,自然是比较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