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窦皇后驾崩,唐高祖李渊废朝三日,命令百官全部穿着丧服,举国哀悼窦皇后。并且,唐高祖李渊追谥为太穆皇后。华夏自古注重礼仪教化,在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凡是父系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

    两千年来的封建王朝,汉族的孝服在每个王朝基本上是传承下来,即使有些变异了,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分别为:斩榱、齐榱、大功、小功、缌麻。

    第一等的是“斩榱”,是五服之中最重要的一种。‘榱’是指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下衣则叫做裳。斩榱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左右衣旁和下边下缝,使断处外露,以表示未经修饰,所以叫做斩榱;至于‘榱’也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

    凡是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榱。因此,太穆皇后驾崩,唐高祖李渊、李建成、李逍遥、李世民等子女全部都要穿斩榱,以及长孙秀敏等儿媳都必须穿斩榱以示尊重。

    次重孝服叫做“齐榱”,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是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榱”的礼制。

    太穆皇后窦氏驾崩,李昇等孙子孝帽子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若是孙子辈成婚,则孙媳妇带三花包头,也就是插一小红福字;未出嫁、且未梳头的孙女用长孝带子在头上围一宽榱,结于头后,余头下垂脊背,头上也要插一小红福字。

    只要是孙子、孙女辈,他们的孝袍子肩上钉有红布一块,有的剪成蝙蝠、有的剪成其它图案。按亡人性别,男左女右,将它称之“钉红儿”;重孙子辈的孝帽子上钉粉红棉球,也是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孝袍子肩上钉有红布两块,还是男左女右,称之为“钉双补丁儿”,元孙肩上钉三个“钉丁儿”。

    “大功”是轻于“齐榱”的丧服,它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榱”用料稍细,基本上都是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它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最轻的孝服是“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都是用漂白的布做成,称为“漂孝”,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礼仪是根据丧服的质料和穿丧服的时间长短,来体现血缘关系的尊与卑、亲与疏的差异的。在五服之外,封建王朝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做“袒免”。在史籍中记载曰:“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玄真子、袁天罡等人皆不受制于唐高祖李渊的管辖,只不过他们全部都与李逍遥千丝万缕的关系。玄真子是李逍遥的师傅,袁天罡等人是李逍遥的同门师兄弟,伍云召、伍天赐及其逍遥王府的家丁与李逍遥是主仆关系,使得他们这些人也纷纷披麻戴孝;玄真子及袁天罡等人原本是不需要披麻戴孝,只不过他们等人在最后时刻见识到窦皇后的威严,乃是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