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也没能找到补充知识的药物,这老朽的平生所学就要付之东流了。”
“洪爷爷不必伤心,依柯儿之见,既然爷爷都找不到补充知识的药物,那这世上就应该没有这样的药物。爷爷还不如专心教习孩童们习学知识,不是更好?”
“柯儿说起来容易,这真做起来,老朽这残缺之躯,一张老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爷爷您等一下,柯儿去去就来。”说着,我就起身向洞外的车厢跑去。
“爷爷您看,这是赵姐给爷爷带来的虎皮外衣,您穿上它,能抵挡风寒。”
“柯儿,穿上虎皮外衣,也不可能增长知识啊?这又不是祭祀活动。”
“爷爷您误会了,您看柯儿手里拿的什么?”说着,我把南都的规划图,摊在溶岩构成的台板上。我手指着地图,详细的介绍着,即将建设的南都布局和具体内容,洪爷爷看的是津津有味。
爷爷边看边自语道:“看着这绘图,就好像身临其境一般,柯儿,我明白了,这就是补充知识的‘灵精妙药’。老朽可以把知识都画在这地图上,孩子们通过习学图画,就可以补充知识了,对吧,柯儿?”
“爷爷真不愧是一代仙翁,在这图纸上不仅能够绘制图形,还可以写字记录物事,这样相互补充,能够更好地记录知识。爷爷您说是这么个物事吧?”
“好好好,今日老朽能够认识柯儿,是格外的高兴。柯儿,拿笔纸来,老朽要把这平生采药所经所看的物事,都记录下来。柯儿,你可别忘了,老朽可是被大家尊为‘武罗’的山神,最擅长的就是这地形地物的详熟,我们的部落几起几落,弱就弱在武备的物事上。所以,老朽借着采药之机,遍访这大山南北,大河上下。征伐贵在时机,这天征物候尽在老朽的脑子里,来来来,老朽今夜就边画边说,咱们爷孙就在这深山溶洞里,纵论天下。哈哈哈!”
洪爷爷边说边画着:“柯儿你看,大河纵贯南北,萯山依河成山,山后洛水横贯,再后则厘山相望,再后则伊水复出,再后则济山(伏牛山)拱卫。大河北岸,薄山护岸。河西有鬼门关(三门峡)扼住大河,河东有孟津沙洲挺立河中,萯山与薄山二山相抱,屏蔽大河。这一带就是我们国族之所在。”
说着爷爷又喝了一口酒,边画边说道:“我们有了这横跨东西,一河间一山,山河相间的绝佳地势。向东可万马踏平川,向西则劲旅扼雄关,向南可俯视大江南,向北则屏蔽外风寒。任何一地,都是迎阳背阳,面水背山。柯儿,你说这不是得天独厚的绝佳地势,又能是什么?”
我一想的确如此,这里正好是中华地理南北分界,东西区别的交接地带,中华文明两大母亲河的分水岭,中华民族伟大父亲山——秦岭,插入到东部富饶广袤冲积大地的触手。我们不仅是大河的砥柱中流,我们还将是民族的砥柱中流。难道说孕育中华文明的始祖,就是这‘一夫二妻’呢?各种正统的文献记载似乎应该如此,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之一。
但是,一部神奇的《山海经》,打破了这种中心开花式的中华文明发源史,随着我自身穿越经历的增长,必将会有更多的发现和认知。
“柯儿,你再看,从爷爷所在的这青腰山(《山海经》里要和腰不分)发端的谷水(涧河),向东一路下行,汇入洛水,这就是直下龙门(洛阳)的轻车便道。翻过山腰向西则是函幽之天险。穿过函幽,或偏离大河直达潼谷(潼关),西去寿麻之国。或沿大河至风角弯(风陵渡),逆流北上,可达大菊之国。柯儿再向南看,翻越拱卫的济山,即可直驱大江之畔的东渚国。沿北面的薄山一路向东,进入莒国,即可顺条谷(太行山),走朝哥(燕山)临望东海。”
“爷爷,听您这么说,我们这里可是四战之地了,四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