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对峙事件发生后,守旧派大臣当然不会就此放弃对蔡确等人的政治追杀,他们知道回宫之后的赵煦会受到太皇太后的“教育”,除非赵煦能在一天之内成年,否则高老太太对付赵煦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散朝之后大臣们的“小动作”倒不是为了对付赵煦,而是针对蔡确等新党人物。
但还没等吕公著等人有所动作,皇帝在皇宫昏倒的消息就传到了他们的耳朵里。吕公著对太皇太后“教育”赵煦的手段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知道这位老太太回宫之后肯定不会就此罢休。但他怎么也没想到会搞到皇帝昏倒的地步,而且昏倒的时间还如此敏感,就在发生君臣对峙事件的早朝之后。
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就此大做文章,发布消息说皇帝早朝时还好好地,就因为和大臣们因意见不和而吵了一架,回宫不久就昏倒了。到时候京城内外的舆论会对守旧派造成多大的压力。
吕公著等人之所以敢这么和赵煦争锋相对地争论,一方面是大宋建国以来对文人士大夫的优容,想当年包拯在朝堂上抓住仁宗的衣袖,硬生生地不让仁宗离开,一定要让皇帝接受自己的意见,都快把自己的吐沫星子喷到了仁宗的脸上了,都一点事儿没有。另一方面就是自恃后面有太皇太后撑腰,没有真正重视赵煦所致。
但赵煦虽然不掌权,可他也不是汉献帝,而且所有人都清楚,除非太皇太后能长生不老,不然赵煦掌权只是早晚问题。如果说得罪了太子,大臣还有可能无事,因为古往今来被废黜的太子不是一个两个了,但得罪了皇帝,大臣就基本上可以宣布提前“退休”了。看赵煦继位至今的表现,其他的先不提,就容人之量来说,怎么也不会是另一个仁宗皇帝。
随着皇宫中的消息不断传来,更多有关赵煦昏倒的细节也逐渐为大臣所知。很快皇帝立场坚定,“威武不能屈”的形象就在有心人的拨弄下传开了。至于有心人是谁,那还用问吗,当然是蔡确同志了。
如果说在赵煦继位之后,蔡确对朝局风向的转变毫无感觉,就太小看这位前首相了。他不是没有动作,只不过没起到作用而已。
在太皇太后执政后,蔡确知道自己的所做所为会被“清算”。为了能继续在中枢“发光发热”,他很快就决定调整自己的立场,积极地向新老板靠拢。为此,蔡确特意向太皇太后上奏说,现在新君继位,普天同庆,应该大赦天下,听说您的娘家有人因为永乐城之战失利被追究责任,被朝廷贬官了。我强烈建议,在这么美好的日子里,应该赦免您娘家人的前罪,并且官复原职。
蔡确原本以为这个建议是“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再正确也没有了。可他没想到,高老太太不吃这一套,不仅没夸赞他,反而疾言厉色地把他教训了一顿。
经此一事,蔡确知道自己的仕途完了,最高领导不待见自己。果然很快他就被赶出朝堂,贬官地方。蔡确认了,愿赌服输的胸襟他还是有的。原本以为事情随着自己贬官可以告一段落,但蔡确没想到吕公著等人是要把自己往死里整,不久之后就搞出了“车盖亭诗案”,想把自己流放到岭南。
“之前的早朝不过是进行程序的最终确认,可还要让自己从地方回京城,假惺惺地让自己“当堂自辩”,这帮北方佬就是这么虚伪。这哪里是什么自辩,就是想让自己当面服软。”蔡确对此心知肚明。
他原本已经绝望了,因为知道自己难逃被贬岭南的命运,索性就来个沉默以对,你们爱怎么搞就怎么搞,但想让我配合你们“演戏”,想都别想!
可蔡确真的没想到,就在自己已经准备踏上去岭南的流放之旅时,年仅十二的少天天子站了出来,并以前所未有的坚定姿态态度鲜明地表示了反对。他反对“因言罪人”,更反对将自己流放到岭南。
在赵煦站出来的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