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五年岁末,神宗接纳时任西京留守司马光的举荐,(北宋的西京即洛阳)召正在洛阳授徒讲学的程颐入京授官。
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在接到朝廷的征召时程颐原本打算拒绝,司马光劝他:“公大才,若隐于乡间,仅以授徒自娱,实乃国朝之憾事,况官家求治之心天下皆知,公若能侧身其间,辅助天子,于国于己都属美事。”
颐从其劝,乃应诏入京。
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程颐在元丰六年元旦之前入了汴京。他身为当世大儒,学生故交遍及天下,自然不用担心无处安顿。稍事休整之后就安心地等待天子的召见。
几天过后,宫里就传来了消息,令程颐稍感意外的是,要召见他的并不是官家本人,而是高太后。
程颐稍一打听才知道,自从元丰五年大宋于西北之地败于西夏后,神宗皇帝的身体就开始日渐病弱,对政事的处理也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政事多托付于高太后。现在皇宫里真正主事的人也是高太后。
程颐心里暗惊:在皇帝身体欠安的敏感时刻把自己召入京城,看来是高太后的意思。可自己又不是御医,除了在传授圣人之道上自信还略有小成外,其他的,自己只是一介老儒又能在朝堂上发挥什么作用呢?
但这时已经容不得程颐细想了,在宫里传旨太监的陪同下,程颐进了皇宫。
太监领程颐去的地方却不是太后居住的慈宁殿,而是皇帝的寝宫福宁殿,进殿之后,程颐才发现高太后和官家正在一起等他。
君臣见礼过后,程颐赶紧上前请罪道:“累官家和娘娘久候,臣之罪也。”
神宗皇帝虽面有病容但仍一脸微笑地看着他说道:无妨,先生远来辛苦,路上可还顺利?”
程颐赶忙回禀道:“托官家洪福,如今天下承平已久,臣这一路行来尚称顺遂。”
神宗听后微微苦笑,心说:“每个臣子都在自己面前说现在已是太平盛世,可却连西北的边患都消弭不了,这算哪门子盛世。”高太后见了皇帝的神色,心知他又想起西北败仗的事了,赶紧接过话头说道:“伊川先生名满天下,老身虽在深宫亦有所耳闻。官家此番下诏召先生前来就是想借重先生的育人之功。”
程颐一听就明白了,官家和太后是想让自己为宫中的“某人”授课,只是不知道具体是谁。按说最大的可能性应该是某位皇子,可据他所知当今官家膝下最大的皇子也才六岁而已。要进学的话,年纪恐怕太小了吧。
程颐回道:“臣虽簿有贱名,但恐有辱清听尔。”
皇帝和太后听了却不答话,相视一笑,由太后向内侍言道:“去传六王来此见先生。”皇帝向程颐说道:“先生稍待,一会儿便知。”
过了没多久,只见一个身穿郡王服饰的幼童步履沉稳地走了进来,恭恭敬敬地向皇帝和太后行礼问安。程颐见了,虽不知是哪位贵人,但听其口中言语,看他身上所穿的服色,是位皇子无疑。正要行礼,却被太后作势制止了。
这位刚进福宁殿的皇子,自然就是赵佣了。在神宗刚下诏召程颐入京时,赵佣就知道这是为自己找老师呢。对于启蒙恩师的人选,赵佣没有任何发言权,前世也没有注意过哲宗皇帝的授业恩师是哪位大儒。但作为文科生,程颐是谁,赵佣还是知道的。著名的典故“程门立雪”中的“程”指的就是这位“大牛”。
和后世教授多如狗,专家满地走的情况不同,现在能被天下人公认是大儒的人欺世盗名的极少,基本上都是有真材实料的。更何况二程即使是在千年之后,也是能和朱熹并立的牛逼存在。
在知道自己未来的授业恩师极有可能是二程之一的牛人之后,赵佣有很长一段时间陷入了一种“幸福的迷茫中”。差点兴奋地在床上直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