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从”,十二人齐声应是,李冀仁继而说道:“少主,当年李进出家姑臧,净元禅师多次问及少主,此人好似对少主颇为好奇。”
“净元乃是家母旧识,于我有恩,只是关切罢了!”李立笑了笑,满不在意,不过李冀仁还是不放心道:“少主,我等尽数离去,少主身旁无人护卫,恐有不妥!”
李立全不在意,爽然道:“你等不必忧心,小爷手中长枪,背上弓箭,可不是摆设!尽可自去,我自有分寸!”
十二士见李立心意已决,不敢多做耽搁,一跃上马,带着五六箱金银赶往昭武去了。李立瞧着马车上,尚有三箱金银,足够求学用度,当即翻身下马,驱赶马车,黑乌术紧随车后,直直奔往姑臧山。
姑臧山,奇峰环列,层峦叠嶂,极为雄伟,自远处望去,其形宛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故又称莲花山。姑臧山本为先秦时期月氏人及匈奴聚居地,后匈奴见姑臧山地势险峻,依山建姑臧城,以为屯兵要塞之地。
李立行至姑臧山脚下,抬首放眼一瞧,只见四面苍峰群绕,两旁岗峦耸立,端是巧夺天工。李立下了马车,于山脚处,寻到一处破山洞,将车中财物及黑乌术安置妥当,这才步上山径,向着山顶奔去。
那山径狭窄蜿蜒,曲折延绵,好似云间飘落下来的一条细丝带,杂草乱花零零星星点缀在彩带上,李立沿着山径,缓缓向上走着。
行至山顶,眼前陡然一片辽阔,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路,步行百步,立马就看见以作破败的寺庙,只见寺庙的屋角c屋檐沾满了厚厚的尘土。微微抬首,就可见寺庙后乃是一块悬崖峭壁,全寺紧紧靠着险壁,尤其是那壁上四棵古柏,扎根石壁间,斜斜下垂,将寺庙紧紧护在树下。
此时,夕阳西下,残霞如火,群峰草木在晚霞的照耀下,泛起阵阵红光,姑臧上放佛落入一片火海,耀眼逼人。李立走至庙门前,一连叩门数声,也不见有人应答,顿了片刻,伸手轻轻推开庙门,步入庙中。
李立漫步于寺庙中,只见寺中布局摆设虽是简陋,却也井然有序,正徘徊间,忽而传来一阵钟声,颇为深沉而悠远,倒是别有一番意境。
钟声袭耳,寒风刺骨,李立不禁想起李武三人之死,再加上焦家冤屈,顿时满心愤慨,然而周边又无一人可诉,踱步到墙壁下,手中钢枪忽而猛然刺出,右手稍稍用力,洋洋洒洒写下一行字来:
远山孤寺夕阳下,红霞寒风钟声起;茫茫世间多少事,曲直不分善难存。
长枪为伴扶忠正,金戈铁马平八方;强弓挽射除邪孽,白骨成山惊日月。
“呵呵,小施主年纪轻轻,就有此等豪迈气概”
李立刚要刻下后半阙,忽闻身后有人,忙回首瞧去,只见一老僧慈眉善目,双目明亮,两手合什,正笑呵呵望着自己。
“在下李立,大师父有礼”,李立见这老和尚一脸和善,当下便心生好感,忙恭声行礼。
“小施主有礼”,老和尚回了一礼,先是打量李立几眼,继而瞥了眼墙壁上几行字,和笑道:“小施主远道而来,风尘仆仆,不知此番光临小寺,有何见教?”
李立问道:“大师父,此番前来,为寻一人,赴当年之约,不知贵寺净元禅师可在?”
“原来如此”,净元又看了下李立双眼,狐疑问道:“小施主可是姓李?”
李立闻言,细目微转,仔细瞥了净元和尚几眼,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忽而惊问道:“大师父可是净元禅师?”
净元微微颔首,笑道:“当初焦家庄一别,时隔近十年,未想到小施主还记得老僧。”
“大师父救命之恩,李立岂敢相忘!”李立拱手谢道。
净元步至墙壁前,边望着壁上题字,边笑道:“观小施主此诗,好似还有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