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熹八年(165年)秋,太尉杨秉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杨秉素以清白廉洁著称,有其父杨震遗风。他博通经传,立朝三十年,凡遇朝廷政令有所欠妥,皆尽忠劝谏,大多被采纳。而杨秉虽出身名门世家,却生性寡欲,不喜饮酒,又早年丧妻,亦不再娶,曾自称“我有三不惑:美酒c女色c钱财。”
杨秉逝世,桓帝痛惜非常,于皇陵旁特赐墓地厚葬。士人儒生c朝中大员无不惋惜流涕,当时名士蔡邕为其作《太尉杨秉碑》,以示哀悼。
广陵人刘瑜,字季节,高祖广陵靖王,其父辩,曾任清河太守。刘瑜少好经学,尤善图谶c天文c历算之术,州郡礼请不就,后杨秉屡次举荐,均婉拒不仕,直至杨秉去世,才前往洛阳吊唁。
刘瑜随后向桓帝上书,斥责宦官恃宠骄横,奢靡享乐,上下相通,欺压百姓,以致盗贼横行,规劝桓帝广开言路,吸取古训,亲贤良之士,纳方正之言,远奸佞之徒,绝谄媚妖言,从而政通人和,天下幸甚。
桓帝见其所言颇为耿正,特召刘瑜问及灾异征兆,刘瑜大喜,奉诏进宫,临行前对杨赐叹道:“果不出太尉所料。”
杨赐疑惑不解,刘瑜这才说道:昔日杨公几番举荐,我一一婉拒,杨公好奇,邀我畅谈天下事,便嘱咐我待他仙去之后,再入洛阳上书朝政,定可得召见重用。”
这刘瑜依诏一路随着小黄门赵忠进到宫中,左弯右绕,宛转几回,终来到一座楼阁,刘瑜抖擞精神,方欲随赵忠进楼,抬头一看,正门之上有一牌匾,书‘尚书台’三字。
刘瑜不解问道:“陛下召见,应在北宫,何故领我至此?”
赵忠笑道:“不必疑惑,杂家并无加害之心,乃是有人欲提点与你,进去便知,杂家在此等候于你,而后再领你觐见陛下。”
刘瑜心中不悦,却还是好奇走进楼中,尚书令廉忠正坐堂中,见刘瑜来到身前,开口道:“本官尚书令廉忠,想必你就是刘瑜吧?”
“正是在下”,刘瑜心道自己与此人素不相识,不过这尚书令乃是朝廷要员,怠慢不得,恭敬行礼问道:“不知大人召在下前来,所为何事?”
廉忠笑道:“你方至洛阳,不知朝廷之事,前番奏章已有不妥,念你初识为官之道,宫中常侍大人也不与你计较;此次觐见陛下还须慎言,当言则言,不当言者则忘却,于你日后升迁亦有裨益,我等也是对你有爱才之心,今日才来提点于你。”
“在下知晓了,告辞”,刘瑜面色平容,行礼告辞,又由赵忠领到北宫,觐见桓帝。
刘瑜却将廉忠告诫抛诸脑后,桓帝所问之事,一一尽心回奏,细数宦官罪责,言辞激愤,相谈近二个时辰。桓帝甚为赞赏刘瑜,任命其为侍中,并让刘瑜举荐忠贞耿直之贤良,桓帝皆征召入朝重用。陈蕃等人闻之大喜,曹节屡次劝阻桓帝不得,心中暗恨刘瑜。
却说郭氏将李立交托王允带去并州后,日夜伤愁,心忧幼子,便让韩挺一家与香儿c烟儿一同前往太原寻得李立,好生抚育成人。韩挺等一路赶到太原,寻到王允,得知李立被送往圪卜城,只得匆匆往圪卜城而去。
是日,韩挺等一行正往圪卜城而去,忽而闻听前方有打斗声,韩挺当即策马上前,却见十余名鲜卑胡骑正围攻两员汉骑,旁边尚有四五名百姓尸首,数十只白羊四处蹦窜,那二员汉骑一刀一矛,左右翻飞,连杀数人,一时间旗鼓相当,胡骑也奈何不得。
韩挺当即跨马提斧,直奔胡骑,连劈两人,胡骑措手不及,三人内外合击,又斩去三四人,剩余四五胡骑惊惧不已,转首便逃。三人一路直追,怎奈胡骑飞快,只得望而生叹。
“在下韩东,多谢壮士相助,不知壮士尊姓大名”,韩东见韩挺黑面虬须,魁梧雄壮,方才又甚为勇武,不禁生了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