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太公拖了张旭给的一千斤鱼各自回村了。姜太公回村后,让村里的人往张旭那里送盐,整整一千石食盐,而不是一千斤。有了这么多盐,加上村里的盐水池,张旭可以腌制几十万斤海鱼。
三个村子的高浓度盐水池第二天就开始兴建了,各个村子派了人前来参加兴建工作,这个盐水池比之前修建的那个还要大数倍。
为了保密和对技术的防守,三个村落各派了人在盐池外围修筑起夯土墙,并派遣最强悍的壮年日夜把守,这样技术自然不会外传,这年头,每一样能饱腹的技术都是密不外传的,没人傻到将赖以生存的技术传出去,张旭这个傻子除外。
三个村庄修建在张家湾这边的大盐场建成了,数架龙骨水车也一一到位,盐场旁的员工宿舍也落成,制盐水大业也开始了。
五指渔网各个村子都在编织,真个要开始打渔了,渔网是很容易损坏的,自然要多备几张网。
东汶村开始将张家湾的干咸鱼一船船拉出去卖,由于咸鱼蕴含大量盐分,一上市就受到市场追捧,这也让东汶村人更加相信张旭的眼光。他们按张旭的做法,每到一地都是找当地的大商家,低价批发给他们,然后又低价购入张家湾所需的相应粮食c石涅c绒毛c碱c麻c硝石等物品一一运回。
装咸鱼的船又装粮食,每次给他们运回来带着浓浓鱼腥味的粮食。张家湾不得不再次翻晒和食盐的过滤,然后入库。所有咸鱼售卖完,张家湾光是粟米就购买了二万石,可是仅仅这些粮食还不够他们吃到秋收,好在后续还有三家的咸鱼生意,大家不再为粮食发愁。
民以食为天,食以谷为重。光买粮食可不行,最关键是自给自足。种植谷物才能确保秋收有收成,确保在下一个秋收后有吃的,粮食是硬通货,谁有了粮食谁就可以称王称霸。没吃的,谁愿意跟你走?就是穷人为什么要当兵?因为当兵有粮吃。
汉末是小冰河时期,夏日比后世要短,南方尚好,北方非常明显,天气冷得早,庄稼还没完全成熟就开始霜降了,故而收获的稻子绝大部分是空瘪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不愿意种植水稻的原因。要想丰收,唯有提前育种才行。
三月的辽东还很冷,张旭跟村长说起育种的事,先在暖房里面育种,带秧苗长到了两三寸的时候再移植到水田里。村长觉得张旭跟开玩笑似的。无论张旭如何陈述就是不肯。数千年来,大家都是这么种田的,村长的责任重大,他的肩上可是担附着全村一千多老少的生活,不可能张旭被定为家主距马上将全村老小的生计全部交给张旭。之前购买九万亩水田稻种的同时也购买了九万亩的粟种,村长打算还是种植粟米。
张旭没办法,好在自己可以支配几十石稻种,只有做出了成绩,村里人看到了才会同意张旭的方法来育种。
说干就干。
张旭带了二十个可以支配的少年,还有七叔c八叔和姑父几家人一齐动手盖育秧的房子。
没几天数间一人多高的木房建成了,房顶有樑没有瓦,设计成用竹篾席覆盖,而且是可以掀开的那种。
其中一间暖房里开始燃起木炭火,屋里暖烘烘的,温度少说也有十几二十度。屋里有一口大锅,锅里装了满满的一锅水。张旭将稻种浸泡在一个个大木盆里,木桶里的水温刚好不烫手。张旭等人日夜伺候,一旦水凉了,立马更换。
木屋里的地被开垦出来,土块被敲砸得碎碎的,平整了一遍又一遍。草木灰浆和粪便的混合液将每块地浇了个通透。一旦稻种发芽了,就播种到这些开垦过的地里。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这句话在后世很有市场,张旭虽然不是庄稼汉,可也是农村出生长大的,多少知道一些,即便如此的门外汉到了古代还是很了不得,这个年代不像后世有那么多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