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没能给皇帝生下嫡子,这对于皇后来说是个很不乐观的状况,因为总要有人被立为太子,而这个非皇后所生的太子对于皇后的地位确实是个不小的威胁。
尽管在此时的王皇后用武媚娘把皇帝从萧淑妃那里拉了过来,但不可否认的是,萧淑妃真的生了个皇子。假如皇后真的再生不了孩子的话(不用假如,铁定生不出来了,都尝试了七八年儿了),太子的地位很可能就是萧淑妃所生儿子的了。
这种情况不仅王皇后着急,就连王皇后的家人也跟着着急,要是萧淑妃真的将太子的地位揽到自己儿子头上,并且这小子再顺利的继任皇位,就凭萧淑妃与皇后之间的过节,那肯定得报复才对,不仅仅是皇后本人,加上皇后的七大姑八大姨,姑父姨夫舅舅叔叔的,那肯定都没好果子吃,所以站在皇后这条船上的那波人也是对皇后无子感到担忧。
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就是这担忧人之一,虽然作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但他也得为皇后着想,因为皇后就是他的靠山,靠山如果倒了,自己还玩个屁呀,所以他积极地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一切可以思维的大脑,想出来一个好主意。
皇后不就是因为没有儿子才逐渐的失去皇帝的宠爱吗?这个好办,只要让皇后有个儿子不就得了,难道这柳奭有治疗不孕不育的妙方不成?呵呵,没有,有的话早都给皇后用了,还用等到这会吗。
那到底是什么计策呢?
让皇后收养个儿子,这个行吗?行!绝对的一k!不过在这里要提的是,收养的儿子不是别人,他也是皇帝亲生的。这个人是李治的长子一一一李忠,原来这李忠的母亲由于出身太低,虽然为皇帝生下了皇长子,但也没能册封为妃子,看来母以子贵也不是绝对的真理,至少在李忠的身上就没能体现出来。
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唐朝的士族门阀制度,这门阀制度起源于东汉后期,兴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在南北朝后期开始衰落,但紧随南北朝之后的隋唐时期,这种制度还是很流行的。
按照士族门阀制度,一个人地位是否尊贵,那得看自己的祖宗是否优秀,如果你本人再优秀,但出生在寒门,那别人也是对你不屑一顾的,如果你出身名门望族,就算你再无能,别人也是会高眼相待的。这个看起来很没道理,但这就是真理。
李忠的母亲就是出生在一个没有什么影响力的家族,所以她也只能认命,谁让自己没投好胎呢。
与此同时的李忠,这会儿算是走了运了,虽然自己是皇长子,但我们以前说过,只有嫡长子才能当选太子。不过这亲生的嫡长子恐怕是不会有了,所以李忠老弟就有机会了。
柳奭作为王皇后的亲娘舅,自然要为自己的外甥女想好出路,这不,由他起草,经过朝中大臣长孙无忌c褚遂良等人的商议,一致决定拥立皇长子李忠为皇太子,并让皇后收养李忠为继子。
这件事情理所应当的得到了广大朝臣的同意,因为皇后生不出儿子这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为了整个大唐帝国的社稷着想,册立太子也该提上议事议程了。
由于所有事情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所以册立太子这件事又提出到审议再到付诸行动,一切都很顺利,这幸运儿李忠也就顺理成章的当上了太子,李忠被册立为太子的时候是永辉三年(652)。
看似一切正常的帷幕下,孕育着凶险的宫廷争斗,也就在这一年,二次进宫的武媚娘怀孕并生下了一位皇子。
王皇后虽然用收养养子李弘并册立其为太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这一切都太早,皇权的争斗远远不是她所想象的那样简单。
在武则天进宫后,皇帝对于她的宠爱那是有增无减,争风吃醋的敌我态势一下子由皇后和武则天vs萧淑妃,变成由武则天vs皇后和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