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兆庭是河东柳氏大族中现在比较年轻的一辈儿,兆庭只是他的字,他的原名叫柳英。但是当他出名的时候,别人都只记住了他的表字,而几乎忘记了他的名字。
柳兆庭现在正坐在韩珣的书房里,仔仔细细的打量这个房间。
书房离会客的房间不远,几乎挨着韩宅的围墙,但是环绕着书房的三面都种上了竹子,即使是在冬天都还保持着苍郁的绿色。只有一条石子路的小径从前面通过来,直通向书房门口。门口的台阶两旁生着旺盛的青苔,覆盖在白雪下还是隐隐可见。
小厮把他领进屋子,端上了热茶之后,告知主人一会儿就到,便退了下去,还顺手关上的书房的门。
柳兆庭走进书房的第一眼就看到了一座放置在门口正中的屏风,屏风上用簪花小楷密密麻麻写上了字,他凑近了一看,正看到一行字:“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原来端端正正书写着的是《道德经》。他绕过屏风,看见这座屏风的背后还放着一张略微小一点的屏风,上面没有字,画着万里山川湖泊,连绵不绝的景色尽收眼底。
屏风后面是相对放着的两张坐床,坐床上摆着案几和软垫,每张案几上都放着笔墨纸砚,和一个白描了兰草的素白笔筒。一张案几上整整齐齐的摞着几本书,另一张上则零乱着放着两本摊开来的书册,一本正翻在“论君臣鉴戒第六”上。
临窗放着两面竹子做成的书架,书架上摆着整整齐齐的书,并没有花瓶顽石之类的摆设。柳兆庭随手抽出一本,《管子》,再是一本《鬼谷子》。
正对着屏风的墙上挂着一幅对联,柳兆庭看了看对联上的字,忍不住挑了挑眉毛。对联即书:“读圣贤书行仁义事,立修齐志存忠孝心。”字体峻拔,泼墨用力极重。
“那是我叔祖写给我的。”
柳兆庭忽然听见背后有人带着懒懒的笑意说道,他连忙转身,韩珣和李旦已经并肩站在了他的身后。
“我叔祖韩维是我家那时候读书的人中唯一小有所成的人,字写得特别好,也很会玩,会扎风筝做花灯。我小的时候最喜欢的长辈就是他。”韩珣盯着那幅字,若有所思,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他在启朝的时候是个不大不小的地方官,启朝灭亡的时候,他就上吊自尽,追随先祖去了。说起来,还真是我们韩家难得的人物。他对忠孝看得很重。”
李旦一直在静静的听着,听到这里忽然笑了一下,笑容颇为苦涩。
韩珣收回视线,冲柳兆庭微微一礼:“柳兄,久等了。”
柳兆庭还了他一礼:“韩兄。”继而转向李旦,跪了下来:“臣柳英拜见秦王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岁!”
李旦俯身搀起他:“既然不在朝中,就不要拘于礼数了。”他瞥了一眼柳兆庭,这是个典型的为官的世家子弟应有的样子,他不是很高,方脸,五官很分明,右手的食指上带着一个翠绿色的玉石戒指,样式很像是胡人才有的。李旦在左侧的那张左床坐了,见韩珣和柳兆庭还站在底下,便笑道:“怎么了?上来坐啊!”
待韩珣和柳兆庭也坐好了,李旦笑道:“这原本是你伯玉的屋子,如今被我鸠占鹊巢了,你到不自在了。”
韩珣笑笑没有理他,按照他们之前说定的,若是没有外人,他们还是以同岁好友相伴,但是有外人在的时候,便要注意上下礼仪顺序了。他朝门口唤了一声,过了一会儿,便有两个侍女换了热茶来。
“请!”韩珣冲柳兆庭示意。
他们抿了一口热茶,任凭滚烫的茶水顺着肠胃舒舒服服的流淌下去。
过了好一会儿,他们才真正暖和起来。柳兆庭睁开眼睛看向李旦,正好对上了李旦打量的视线,他随即垂下视线。李旦没有说话,他轻抚着杯沿,静静的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