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脉脉创始人林凡此前曾公开表示,脉脉已经形成了一个超过400亿的好友关系和两亿的个人名片的数据库。这难免让人产生疑问,所谓“两亿名片”的数据获取究竟是否合理?

    法治周末记者蔡长春

    “工作版的微信。结交同行c吐槽公司c讨论工作c招人跳槽工作上的事,就用脉脉。”近日,一款名为脉脉(发音为“àiài”)的手机应用引起了北京白领张楠(化名)的注意:张楠从没使用过这个软件,但她的好友小墨注册成为脉脉用户后,从脉脉里发现了张楠的头像c工作单位甚至曾就读过的高中信息。

    “我没注册过脉脉,为什么小墨使用脉脉,能看见我的信息?太可怕了。”张楠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张楠回忆,自己的高中信息应该只在一家名为charen的网站上填写过,那么脉脉又是从哪里获取了张楠的个人信息?

    脉脉创始人林凡此前曾公开表示,脉脉已经形成了一个超过400亿的好友关系和两亿的个人名片的数据库。这难免让人产生疑问,所谓“两亿名片”的数据获取究竟是否合理?

    信息来源指向第三方

    张楠只在charen上填写过的高中信息为何会出现在脉脉上?对于这一问题,法治周末记者联系脉脉和charen进行询问,截至发稿,双方均未对此进行回应。

    脉脉是这样介绍自己的:作为一款定位于工作社交的app,提供了职场动态分享c人脉管理c人脉招聘等功能,致力于帮助职场用户轻松管理和拓展自己的人脉,帮助创业者和企业高管轻松找到靠谱人才,帮助求职者精确找到靠谱工作。

    其中,拓展人脉是脉脉的一大营销亮点,脉脉开通了“一度人脉”(通俗理解为自己的好友)和“二度人脉”(通俗理解为好友的好友)功能,帮助用户去发现和结识新的人脉关系。

    在注册使用了脉脉后记者还发现,使用脉脉前会被询问是否可以读取用户的通讯录,但这种“允许”可能带来通讯录里其他联系人信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脉脉获取,也因此遭遇了用户对其功能合理性的质疑。

    此外,脉脉的“一度人脉”中出现了一部分并未注册使用过脉脉的朋友信息,不仅包含其姓名和工作职务,有的人甚至还有个性头像,有的人职务信息还出现了与当前实际状况不符的情况。

    “脉脉是基于用户的真实信息建立起的社交人脉,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对用户体验将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速途研究院首席分析师郑春晖认为。

    除了用户体验以外,更为让人感到困惑的是,像张楠这样自身并未注册,却有工作单位c头像的网民信息又是从何而来呢?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脉脉作为网络社交软件,客户信息是盈利和经营的主要立足点,获取更多的客户信息是其商业追求。获取方式一般有三个:一是客户主动注册的信息;二是客户注册后,依据自己意愿允许脉脉抓取自己通讯录的信息;三是与其他平台合作获取的客户信息资源。

    北京市天睿(3044,003,010)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华建明补充道,极少数情况下,一些软件可能会通过爬虫程序,非法从其他网站获取用户信息。

    林凡此前也曾坦言,脉脉的数据积累来自于通讯录c新浪(694,一174,一245)微博(5058,一003,一006)等第三方合作平台。

    不过在一般情况下,手机用户的通讯录中,很少会保存联系人的个性头像,那么脉脉获取的用户信息渠道便直指向了那些与其有过合作的第三方平台。

    脉脉被疑盗取用户资料

    此前,新浪微博与脉脉一直存在着合作关系,脉脉也支持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