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第六子文振和小儿子文义夭折。其余七子当中,对董俊家族起重要影响的当数长子文炳。
父亲死后不到两年内,年仅十七岁的文炳继任父亲所担任的藁城县令,因其年少,不免受其父亲同僚的轻视。但其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岁,同列束手之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
文炳在接到宪宗的命令,被派往正在征讨南召的忽必烈旗下。在此次始于河北的大远征中,初征时随从者四十人,马匹二百头;但是,在进入西藏地区时,跋涉艰难,随从者最后只剩下两人,以食死马度日。时而有过路的使者带消息给忽必烈,遣随从救文炳脱离困境,入侍世祖潜邸。
宪宗猝死,忽必烈独自开设了呼拉尔,宣告独立,设制帝位,建立了统治天下的地位。此后,董氏兄弟作为世祖的先锋之兵,协助忽必烈巩固政权。中统元年文炳巡抚燕南诸道,第二年被封为山东东路巡抚使,进而又被重用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二子文蔚作为武卫军千户,跟随世祖驻扎上都。三子文用持诏书在边疆地区,也在中书左丞张文谦手下从事巡抚工作。其他兄弟在外从事类似工作。八子文忠在新设置的符宝局就职,作为奉训大夫辅佐于忽必烈身边,经常被呼为“董八”,可见其被信任之程度。
在中统三年,山东爆发李璮之乱,冲击了世祖政权。此时,文炳、文蔚、文用纷纷镇压这场叛乱。此后,文蔚在至元五年去世,文用被派遣到西夏,镇压浑都海之乱,为恢复农耕等安定民政积累了功劳;文忠辅佐内政。
在此情况下,忽必烈开始实施一直以来想进攻南宋的夙愿,特别是文炳和伯颜的军队携手冲锋在前,在至元十三年参加了进攻南宋的首都临安之战,最终使其陷落。文炳日益得到世祖的信赖,除担任中书左丞之外,还兼任枢密院事,在朝政中地位显要。
正是如此,董氏兄弟在世祖皇帝之下,为了建国,活跃在最前锋,并得到世祖委以重任,董氏家族的声望世人皆知。而四子文直继任藁城县令,保全家乡。这也表明兄弟之间任务分配和衔接的巧妙之处。而董氏的第三代也多在朝中任要职,都凭其才干升到中枢的地位。
尽管史家也算是豪门史家,在朝中手握权柄,但与史家相比还是稍显逊色。也正是因此,在董氏二代或死或忘的情况下,史格也不敢轻视,自降身份亲自上门拜访。
“晋明拗赞了,吾也只有小才,却无大智,只能在小地方苟且维持!”董文直轻笑着谦虚地道。
“我入城观城防严谨,军卒训练有素,进退有度,兄正是文武兼通的大才!”史格摆摆手道。
“这皆是犬子士表胡闹,怎入得了都帅的法眼!”董文直笑道。
“诶,士表惯是能征善战,有其主持军务,兄可无忧了!”史格不无羡慕地道。
他知道文直唯一的儿子士表,与其他的弟兄一样跟随伯父一起平定李澶之乱,参加了攻宋的战争,追逐残余势力而进入福建,前后连续担任福州达鲁花赤、岳州总管,闽广都镇抚等。不久,作为洪泽屯田万户,管辖屯田军。在宋军上次北伐后,兵败赋闲在家,算是董家三代少有的武将。
“孤城难守,只是知天命尽人事而已!”董文直微微摇了摇头苦笑道。
“张珪一直让我等弃真定,前往保州合兵一处,共抗南朝。兄以为如何?”见其如此说,史格将随即转入正题。
“吾以为我们留在真定还有一线生机,若是前往保州却是一场灾难!”董文直言道。
“兄此话怎讲?”史格疑惑地问道。他内心不愿舍弃立身之地前往保州寄人篱下,但却不认为前去就是死路。
“晋明当知,今年秋粮欠产,而你我皆是投下之地,贡奉不能短缺,勉力能维持到明年夏收。可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