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点了支烟,这才悠然说道:“四十年前,若是有人说可以用钢铁建造艟朦巨舰,无帆而自行,你们敢相信吗?四十年前,有人说汽车能跑一百公里每小时,你们会不会认为是在说笑?四十年前,有人向你们描述有线电报、电灯电话,你们会不会认为那是痴人说梦?”
j人顿时都不吭声了,大清这三十多年来的变化可谓是天翻地覆,赵烈文、李鸿章都是亲身经历的,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发明让人应接不暇,屡屡让他们生出跟不上时代节奏的感慨,四十年前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如今都真实的发生了,那么粮食产量翻j倍,是不是也有可能?更何况这话还是出自易知足之口。
见的j人都不吭声,易知足缓声道:“不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利润的追求永无止境!自然科学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也为这一不懈的追求提供了条件,这是一个糟糕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了无限可能和机会的时代,只要敢于想象,一切皆有可能!不定哪一天我们还真能飞上月亮去看看有没有广寒宫,有没有嫦娥。”
飞上月亮这话还真没人敢信以为真,不过粮食产量翻j倍,却让j人有些将信将疑,毕竟种子的好坏足以影响产量,这是个常识问题,如果真能改良种子,说不定还真有可能。
这座j人对易知足可谓最为了解,他试探着道:“元奇在改良稻种麦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确实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距离我说的还很远,不过至少说明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易知足缓声道:“这方面的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研究,既需要大量的时间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需要耗费巨额的研究资金。
分散的零星的原始农业不可能也没有能力进行农业改良研究,唯有大规模集约式大农业在利润的驱动下才会不惜耗费巨额的资金进行相关的研究,而且也更乐于尝试和推广新技术新种子。
例如,只能增产一成或者是二成的麦种,因为种子需要购买,对于只有数亩地的农户而言,怕是没有尝试的兴趣,因为增产不明显,但对于动辄十万亩,数十万亩甚至是上百万亩的集约式大农庄来说,增产一成的效果就十分明显了。”
说到这里,他看向孙长龄,缓声道:“大规模集约式大农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大规模使用农业机械则是形成大规模集约式大农业的必要条件,这次北方数省大旱,是推广普及农业机械的良机,必须尽快扩大生产规模,保证市场的需求。”
孙长龄四十出头,戴着一副黑se宽边眼镜,他是湖南人,出身于元奇义学,毕业于德意志哥廷根大学,从1862年负责筹建上海农业机械厂起就一直担任农机厂厂长一职,他有些为难的道:“这些日子农机厂门庭若市,但打探了解农机的多,买的却很少。”
易知足道:“什么原因?”
“以学生总结,不外乎是j方面原因。”孙长龄斟酌着道:“一则是农机x能不尽如人意,内燃机虽好,但容易出现故障,维护保养麻烦,需要专业的驾驶人员和维修人员,还有汽油也不易购买和储存。
再则是农机不能包揽从犁地耕田到收割的所有环节,诸如灌溉、除c、施肥、灭虫等环节,农机无法胜任,依然需要大量的人手,另外北方各省田地阡陌纵横并不适宜农机作业.......,现在的情况实际是较好不叫座。”
听的这话,易知足半晌没吭声,农业机械通常都是用的采油机,象拖拉机j乎都是清一se的柴油机,相比起汽油机,柴油机更p实耐用,而且机构更简单更易于维休,柴油也比汽油更安全更易于储存,问题是柴油机到现在还没问世,元奇对于内燃机的改良方向一直都是以汽车的应用为主,看来,还的自己出面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