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黄杰提出的攻夏三利,虽然从表面上看理由是可以成立的,但明显对赵官家和众人并没有什么说服力。

    不过,赵官家还是明显听进去了,略微思考了一下,便也来问道:“若要攻夏,几多兵力可下?”

    黄杰听来一愣,也是皱眉思考起来,只是他虽然提的出攻夏之利,但在军事的能力明显有些不足,一时间竟也被问住了。

    到时这时种师中瞧得真切,居然主动跳出来为黄杰解围,言道:“驸马所言攻夏之利,倒也有理!只是兵家攻城刻国,未有预言完胜之说,倒不如问问驸马,若是去攻夏国,该当如何战法。”

    有了种师中解围,黄杰也算找出了头绪,便来抱拳问道:“敢问小种将军,不知如今夏国之内兵力几何,大军屯驻何处。”

    种师中闻言捋须一思,便也道:“夏国号称有大军三十万,超过半数分散各地,只在东京兴庆府和西京西平府屯驻重兵,夏国不同大宋,并不看重边防,且军中精锐皆是骑兵,便是步卒也都乘马,来去如风。就今岁早些时候,倒也探得夏国国主李乾顺在兴庆府驻有大军十二万,其中那西夏的铁鹞子与步跋子两支精锐,总数该也不足两万,再有一支号称万人的重甲劲卒,其余皆是党项轻骑。年初一战,夏军折损虽然计有四万余众,不过就我军斩获而言,最多也不过是十停去了一停,虽是打折了党项人的脊梁骨,但若要言谈灭国,至少要倍之才可。”

    种师中这话说来,倒也中肯,毕竟西夏政权怎说也快延续了百年,国家形式已经健全,再说又是个以南下抢劫为毕生所愿的强盗政权,就算他真只有三十万的兵力,除掉这次被大宋干掉的三万人马,也还剩下二十余万,想要将其灭国怎么说也得准备至少五十万人马才行。

    黄杰听来点头,便也问道:“不知大宋在西北各地,又有多少战力可用?”

    种师中自然答得飞快,便也掰着手指道:“算起来,西军总计便是二十三万,各地所编厢军、义勇约在三十余万前后,若是算上屯堡驻守民装、青丁,凑个八十万倒也不难,只是战力可就堪忧了!”

    黄杰听来一乐,这东京城内外便已经号称驻扎有“八十万”禁军,想不到整个西北的战力“凑一凑”也才八十万而已。当然,大伙儿知道这“八十万禁军”实际上也就是个虚编,实编怕是二十来万也就倒头了。

    虽然这大宋朝廷冗兵、冗费和冗官的情况至今都是没有解决办法,但比起仁宗朝和真宗朝时海量的冗兵数目而言,本朝的冗兵程度确实要好上太多。倒不是因为本朝的赵官家会花钱的缘故,而是经过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还有苏轼和蔡京这些人不断的去触碰和试探改革的底线,变相对大宋原本的小农经济进行适当的刺激,进而催生出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大宋的工商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进而也就顺带着解决了冗兵的问题。

    大宋所谓的冗兵,并不是因为宋人穷兵黩武,不顾后果的强力爆兵所弄出来的,而往往是因为要维持社会的稳定,将受灾百姓或破产的小农直接举家征募为兵。

    此外,冗兵的很大一个因素也更跟大宋的兵制有极大的关系,由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长期坚持募兵制的王朝。宋军官兵一般都有着不错的待遇,以至于在其他朝代常常成为阶级矛盾的导火索的招兵,在宋朝竟成了阶级矛盾的释放阀。

    每当一个地方出事,百姓难以生存的时候,政府就在那里大量募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这也正是宋朝农民起义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知道,仅是在仁宗朝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时,宋军的总人数就已经从太祖赵匡胤开国时的三十余万上下,一家伙增加到了一百三十万之巨,考虑到当时的人口充其量也就是一亿人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