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这里一点“表态”都没有,
““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注:是不是藏了红楼梦?那说不定有红楼梦八十回后!(外人注:不知该怎么说你。))
““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曹氏调侃,不说“杀人不见血”,也是一把小刀“润物细无声”,
““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薛府“弟兄们”比贾府的“弟兄们”强一万倍,
““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不知薛蟠是不是专挑其中更“另类”的去看了,
““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其实原来比黛玉犹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宝钗能如此以心换心,宝钗的心胸其实本来是很宽广,
““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这个几乎类似“焚书坑儒”,曹雪芹的讽刺仍然一点痕迹也不(露),
““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注意!此处“急转直下”,这里开始表明曹雪芹的态度,即宝钗的那五六年的变化是极其失败的变化,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这个轻描淡写写出来,却是对当时极端的讽刺,封建社会“读书”的有多少!但真正“明理”的却有多少?讽刺的话夹在这中间,就算文字狱也难以发现了,
““何况你我。”,继续失败,
““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曹雪芹下笔可谓毫不留情,这里虽然宝钗是在“掏心”,但恰好借宝钗说出“心里话”,说明显然宝钗被当时的封建男女礼教“洗脑”相当严重,聪明大方至如此的宝钗尚且如此,更多的女子也许更是如此了!(外人注:那分内之事是什么呢?王夫人倒是非常“分内”)
““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这里得罪的“大人物”可就更多了,象李白等等等等,宝钗不但遵从当时礼教,而且竟然还有“发挥”,这是宝钗聪明如此的甚至可以说一种悲哀,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曹氏讽刺,而且是强烈讽刺,即曹雪芹认为的“还不如读书的好”,读了书的当时官吏,坏起来做起坏事来比没读过书的农夫何止坏上千万倍!
““这是书误了他,”,读了书,懂得书的内容,有的是遵从其中好处,有的却是明白后,撇除其中好处,反而“吸收”它的反面,这便是“书误了他”的真正意思,而并不是说他读不懂书,当然,读不懂书的可能更是大有人在,那是智商问题,又另当别论,
““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说是把书糟蹋了,
““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这里是指小耕种小买卖,所以没什么大坏处,“大买卖”坏处也许更大,
““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这话是中毒极深的表现,可怜宝钗如此聪明的女孩儿,
““偏又认得了字,”,原来认得字是误入歧途,而且注意,曹雪芹这里并非是专门在批判宝钗,而是借宝钗之口在批判当时对女子的几乎是毁灭(性)礼教,
““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当时那些“正经的”却有几本?有何可看处?
““却有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王夫人肯定是不见那些杂书的,倒是“没移(性)情”,而是“(性)情大变”,不但间接害死金钏儿,而且还算是亲手杀了晴雯,果然才是“不可救”,
““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按某些看官所料,黛玉应该是心中“大不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