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方有抵触。“潜龙”,把活力和才能适当第潜藏起来;“勿用”,不要用。但是,不是说完全不要用,而是说在“潜藏”意义上的不要用,而是说要适当地用,避免和客方抵触,遇有抵触,就要设法避让。只要注意避让抵触,主动积极的行动是正确的。主方应当尽量做好客方希望和要求做的,避免做客方不希望c或者没有要求做的事。如果不“潜”,不“勿用”,则可能遇到麻烦,情况可能会变得不利于主方。
不要只看到“勿用”,要首先关注“潜龙”,首先坚信自己是“龙”,现在只是潜伏而已,时机成熟了,是龙总会“见龙在天”,兴云布雨,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任何做出大事业的人,其实都有“潜”的时候,“潜”绝对不是潜藏不动,无所作为。而是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潜伏,是要沉静心境,修为性情,积累学识和本领,积蓄力量。潜伏c潜藏可以蓄势。没有这一种潜伏,就不可能有“见龙在天”的飞腾。十年寒窗苦读是为一朝成名蓄势,十年磨一剑是为持剑走天涯蓄势,面壁十年是为“破壁”蓄势。就连企鹅跳上岸前先深深地钻入水底也是在为那奋力一跃蓄势。二是待机,时机尚不成熟,事业还不能进行,鲁莽行事必然造成损失甚至失败,姜太公垂钓潘溪之上,孔明躬耕于陇亩,都是在等待时机,等待明主。等到文王访贤,皇叔三顾,自然也就时机到来,可以大展宏图了。君子相时而动,“相时”之时,也就是潜伏之时,“潜”绝对是为了“动”。
当然潜伏之时,时时刻刻都不要忘记自己是“龙”,自己要飞腾,自己要“用”。而“勿”解作“不要”,是提醒自己暂时不要“用”,要稳住心神,等待可用之机的到来。如果说弱势群体为了保护自己有向强势群体示弱的必要,强势群体何必韬光养晦呢?这里面也有很多奥妙。一般来说,强势群体大权在握,处在比较显眼的位置。这样,他受人关注的就必然多,所要应付的事情也必然多。这样,会让他把许多的精力分散在与人周旋c应付上。一个人如果没有安静思考的时间,长期处在显眼的位置指挥c领导c周旋c应付。久而久之,精力c健康c知识c智慧,都会受到亏损!这就要求处在领导位置的人,避开众人的焦点,避开不必要的繁杂事物,回到比较隐蔽的位置。这样的位置有助于人修身养心c恢复精力;有助于人们不断反思c不断调整,拓展自己心灵的空间,强大自己灵魂的力量。这样,当人再一次投入到工作中,就会获得足够的智慧和精力去面对。所以,强势群体也常常会运用“韬光养晦”这种生存策略。只不过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运用韬光养晦的手段和目的不一样。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都处在一种竞争状态,为了维续生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本领。在自然界中,当相对弱小的动物受到强大对手的攻击时它往往会以假死来蒙骗敌人c保护自己。同样,韬光养晦实际上也是一种类似假死的行为,人类社会和动物界一样处在竞争的状态,由于人比动物更聪明,这种竞争也更加复杂和残酷!在人类社会的生存竞争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往高处爬,这过程要牺牲许许多多弱小或者不幸的人!
每当这种生存竞争经历过一次较大的动荡之后,社会会走向有序化和规范化,社会或者国家的组织秩序c尊卑贵贱也都已经确立下来,按理说至此天下就该太平无事了,可是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生存竞争的延续性和永恒性,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因为担心周围的人侵犯到自己c把自己拉下马,故时时充满恐惧c没有安全感!他们警惕四周的人,看哪些人可能对自己构成危协!如果他发现目标,就会展开清洗,这种流血事件在历史上举不胜举。比如说,曹操就是一个极其多疑而没有安全感的人,为了防止别人暗杀自己,他连给他盖被的侍卫也杀了,且说:“吾梦中好杀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