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慎重选择对象。晚年应知天命,尤不可不顾时势而轻举妄图动。
这里描述的是一场自卫反击战,从保持警惕,敌人突然袭击,到国王率众反击,大获全胜。天象显然是战争中的重要因素,吉c凶征兆交替出现,似乎是天意的显现,结果也应验了预兆。其次是战争的残酷。发动突然袭击的敌人是强悍的,并且毫不留情地烧光c杀光c抢光;罹难的民众虽然难以抵挡强敌,却也演出了一出悲壮的场面,齐声高叫,泪如雨下,忧心叹息;再次是国王的英明勇敢,消灭了敌国,铲除了心腹之患。
一场残酷的战斗似平显得那么简单:没有挖空心思的谋略,没有复杂的战略战术,也没有相持不下的反复争夺。但是,那浓厚的血腥味却是透过了纸背久久不散,“三光”的情景如在目前。原始的战术凭借的是体力的强悍,而不是复杂的计谋和精良的武器,还有古人笃信的上天的意向。
比较之下,现代战争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变的是血腥和残酷,以及用它们来换取自己的利益。在新中国历史上,共出现了三次自卫反击战,第一次对苏自卫反击战,珍珠宝岛战役中国获胜,第二次对印度自卫反击战,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不同于国内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也不同于抗美援朝战争。
中印战争的五个基本特点:第一,这场战争是由印度企图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引起的,是政治军事仗。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而印度尼赫鲁政府则坚持扩张主义立场,执意以武力实现其领土要求。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军事c政治c外交斗争融为一体,交织进行。军事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外交斗争。这个特点,不仅制约着这场战争的形式,进程和结局,而且影响着双方的战略指导。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即使在印军蓄意挑衅,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的严重事态下,仍克制忍耐,这就在政治,外交斗争和道义上处于主动地位。只是在印军完全拒绝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才后发制人,实施反击。而在首战告捷后,中国政府却发表声明,申明大义,仍坚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印度政府蛮横拒绝和平谈判,再度发起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再次被迫反击并取得反击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为进一步开展政治,外交斗争赢得了主动,得到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这场边境局部战争,决定了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外交斗争,三者要紧密结合,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军事行动的打c停c进c撤。军事上的胜利,又为政治,外交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争取以打促谈,以打促和及相对的和平稳定。
第二,这场战争,中印双方力量对比虽互有优长,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大于印度,中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高于印度军队。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敌强我弱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印度军队,原属英国殖民主义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德c意c日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c亚的劲旅”其参战部队主力印军第四师系‘王牌部队‘印军技术水平好,后方运输线短,后备兵团机动快,补给便利。但印军又是资产阶级的雇佣军队,带有浓厚的封建和殖民主义色彩,沿袭英军的基本制度,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士气较低,内部矛盾重重。且战术思想比较保守,害怕近战c夜战。而中国边防部队,则是中国领导和思想武装起来的久经考验的人民军队,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战略战术机动灵活,指挥有方。多数部队具有高原地区作战经验,而且系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