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邙山?听到这个地名之后,我心一动。   的确,如果熟悉道教化的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地方。相传,这里确实是老子炼制仙丹的所在。只是因为邙山的地理位置,其实属于秦岭的余脉,我们一时间没有和开封周边联系在一起罢了。

    不但如此,关于邙山,还有这各种各样的传说。最有名的,大概是关于邙山的由来。

    昆仑山住着一位老道和他的两个弟子,在一个仙洞里修行。一天,老道对两个弟子说:“我要去天外仙人那里作客,大锅里煮的是从东海抓来的一条蟒,锅下面要不时架柴禾烧,锅内要不时地加水,千万记住。”说完骑鹤而去。

    两弟子天天给锅下架柴,锅内加水。一晃几百年过去了,师傅还没有回来,两个小弟子有点急了,偷偷溜下山玩耍。于是,俩人把火生得旺旺的,锅里添满了水下山去了。一路他们玩得开心,可回程的时候,火早已熄灭了,水也被黄蟒喝干了,那条如山的巨蟒正向东海方向逃去,所走过的地方留下了一条黄水道。他俩慌忙沿着黄水道追去。黄蟒发现了他们,急忙改道向北面奔去。他俩赶忙抄近路去截,蟒一见乱拐一阵,又向东海奔去了。巨蟒拐弯留下的水道,相传是今天九曲黄河。

    再说师傅回到仙洞,一看锅底火已熄灭多时,锅里黄蟒不在了。连叫小弟子也不应声,什么都明白了。他大叫道:“两个小畜牲放走了孽蟒,使它又要祸害人间了。”立即骑鹤追去。

    两个小弟子追到天黑,眼看着蟒逃进了东海,正想休息,老师傅骑鹤赶到。大喝一声:“畜牲。你俩使黄蟒给人间留下了灾害,那你俩永远守住这水道吧。”说完,两个小弟子便变成了两座山,永远守在这水道的两边,人们把这条黄蟒留下的黄水道叫黄河,把两个小弟子变成的山叫追蟒山。后来,黄河南岸的人们觉得追蟒山不好听,改叫邙山,一直沿用到现在。

    当然,传说只是个传说。提到邙山,还有更加重要的一个封号——世界古陵墓群。那里有东汉c曹魏c西晋c北魏四朝十几个帝王的陵墓及皇族c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全都是东汉至三国时期的古墓。

    虽然我不像穆南迪那样懂的风水之术,但也知道,天下的龙脉时而兴起,时而覆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流逝改变。

    不管是哪朝哪代,当时的君王一定会任用能人,寻龙点穴,将自己的陵墓葬在龙脉之,确保千秋万世的基业。

    至于为什么葬在了龙脉之,也还是会有朝代的更替?这是龙脉和风水的迁徙改变,以及后世之人刻意破坏龙脉等等原因综合形成的。在野史之,很多开国的皇帝在推翻前朝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挖掘龙脉。其实,这样的野史已经有了很多证据,是真实存在的。

    邙山范围之内,有这么密集的墓葬群,便是说明那里是当时天下龙脉的所在,可以说已经是到达极致的风水宝地了。

    可是话说回来,所谓的龙脉一旦被破除了,多半什么都不是,甚至还有可能会变成了凶煞的风水之势,发生巨大的逆转。如果傅家的先祖真的聪明,真的想要子孙后代享福繁荣,多半不应该选择这里,作为埋骨之地。

    这样看起来,嵖岈山和邙山,确实都有可能,但一个在北,一个在南,相互之间距离跨度超过了三百公里,如果没有进一步线索的话,实在难以判断。

    我细细回想关于这两处地域的种种线索,尝试着衡量各种可能性。

    “你们算是圈里面的人,应该知道,如果没有确定的线索,盲目进山是消耗极大的。”许久没有说话的傅南此刻沉声说道:“一旦南辕北辙,浪费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信心和斗志。更有可能因为毫无意义的事情,丢掉性命。所以,圈地的地点,我不允许有偏差。要直捣黄龙。”

    “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