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种苗头一点也看不出來

    请读者注意这封信同《战争背后的男性荷尔蒙》的主題是很有些关系的其实爱因斯坦是在论述群众的盲目激情同战争起因的隐蔽关系

    一个或几个政治冒险家是无法打起一场战争的在发动侵略战争的背后总有那么一大批抱着盲目仇恨心理和因为鼠目寸光而变得极端自私自利的群体

    爱因斯坦是物理学家而不是生物学家或神经行为学家不过在探讨战争起因的时候他的思路已经走到了“男性荷尔蒙”的大门口因为他看出了日耳曼群体被一种原始的内驱力c原动力牵着鼻子走而变成了坏政治家(战争贩子)的盲从者

    爱因斯坦在信中用了“激情”c“天生的心理结构”这同“男性荷尔蒙”和“原动力”只相差一步之遥

    爱因斯坦并沒有干脆使用“男性荷尔蒙”或“犯罪的生物学原动力”这样的术语或概念不过他却非常了不起地用了“天生的心理结构”这一概念这已经是很深刻c很深层的分析了其实《战争背后的男性荷尔蒙》这个书名也可以叫《战争与人的天生心理结构》

    侵略战争是一种群体犯罪行为这是爱因斯坦的弦外之音尽管他沒有直接用“群体犯罪行为”这一概念

    爱因斯坦把战争同群体受激情(主要是仇恨c憎恨c报复和鼠目寸光的自私自利)的支配和他们的天生心理结构联系起來考察正是读者手中这本书的思路(思路是决定性的东西)

    这一思路决不是他单纯沉思默想的结果而是得自他的耳闻目睹和痛苦的亲身经历

    20世纪30年代当纳粹分子在德国一些大中城市街头当众殴打c侮辱和迫害犹太人的时候不是有许多德国人在那里站脚助威甚至激昂慷慨内心充满了一种民族的偏见和仇恨去目击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吗这个群体中的不少人抱着袖手旁观c听之任之和明哲保身的态度因为他们想保全自己保牢自己的饭碗然而对犯罪行为一千万个沉默c默认将这些鼠目寸光的自私自利和明哲保身的沙子堆积在一起便是一座罪恶之山这便是战争群体犯罪行为得以实现的社会心理学背景

    这才是最可怕的比希特勒和东条英机更可怕这里头有个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结构问題;当年有那么多德国c日本青年抱着对世界满腔仇恨的心理开赴不义的战场的确有个“天生的心理结构”在那里作祟

    1948年底爱因斯坦公开拒绝同德国一切科学组织和团体恢复关系他说:“德国人的罪恶真是记载在所谓文明国家的历史中的最令人深恶痛绝的罪恶德国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集体來看他们的行为并不见得比暴徒好多少”

    是的大多数德国知识分子在纳粹统治时期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有的著名人物还成了纳粹分子成了战争帮凶

    所以说侵略战争常常是一种群体犯罪行为这就是爱因斯坦思路得出的结论

    读者一定还记得克劳塞维茨的猜测和观察同爱因斯坦的思路是多么接近和相似克氏说:“战争要素原有的暴烈性即仇恨感和敌忾心这些都可看作是盲目的自然冲动”这正是爱因斯坦所说的群体“总是受激情的支配”本书关注的不是战争的其他要素正是这“盲目的自然冲动”即生物学范畴的原动力尽管它的比重c成分同其他(如政治经济)成分相比较并不总是很大

    关于战争的性质爱因斯坦考虑得很多尽管不系统也沒有这方面的专著但很接近本书主題1952年他写道:

    我认为在战争中杀人并不比通常的谋杀更好些’’

    是的侵略c不义的战争比通常的谋杀更坏坏几千几万倍因为谋杀只是杀一个人战争贩子则是杀成千上万个人人类同种间的杀戮大致上可分小规模的(杀人犯罪)和大规模的(战争)这两种两者的根据有生物学上的联系我已指出过世界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论调:“杀一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