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在数支火枪面前,毅然举剑自杀,只因孔有德及时赶到,击落他的宝剑,使他没能杀身成仁。
孔有德当过矿工,也当过海盗,很讲江湖义气。他敬重孙元化的为人,对他在困难时收留自己,一直心存感激,所以俘获孙元化后,马上向他表示,如他愿意“共图大业”,可以举他为王。但是,这一建议遭到了孙元化的坚决拒绝。最后,孔有德还是念及旧恩,把他放了。
孙元化一被放出,就被大明的镇抚司逮捕,押往京城在他身陷敌营时,那些曾被他得罪过的京官们,已经认定他反叛投贼,如今,面对放归的孙元化,如果不把他打成叛贼,以前的认定岂不成了诬陷?所以他们抱成一团,咬住孙元化不放。此时,徐光启坚定地站出来为孙元化辩解,称他决不会叛变投敌,并向崇祯皇帝表示,愿以全家性命担保孙元化的忠贞。对此,当时的首辅也就是内阁总理周延儒,也想放过孙元化。
但周延儒的政敌——也就是那个力主处死袁崇焕的温体仁,一直觊觎着首辅宝座。此时,温体仁看破了周延儒为孙元化开脱,是为巩固自身的地位,想把政治上一直保持中立的徐光启拉到他的一边,他马上把周延儒和孙元化扯在一起,不断在朝中暗中煽风点火,说周延儒袒护孙元化,是曾收过孙元化的好处,这就引起了更多人的愤怒。明末的乱局中,从来不缺敢于说话的大臣,这些人并不都是坏人,但是他们过于喜欢表现自己,把偏执等同于刚正不阿。一些大臣在温体仁的煽动下死盯住孙元化不放,非要置他于死地。他们抓住徐光启最为不利的一面大做文章,就是他和孙元化不但是师生关系,而且其子和孙元化是儿女亲家。他们还详尽地拿出吴桥兵变造成的重大损失,犯颜问先皇崇祯是不是秉公办事的明君。
于是,先皇崇祯为了表示自己是位“秉公办事”的明君,终于下定决心,处决了孙元化。这一年,孙元化五十一岁。
朱慈烺听完吴应熊将的孙元化的往事,唏嘘不已,但他小声说:“先皇赏罚分明,秉公办事,并没有错啊。”
吴应熊道:“小孩子才分对错,雄才大略的君主只看利弊!如果先皇能够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大明至少有一百次的机会不用亡国,可惜有才的大明将领,都给你爹杀光了!这个时代,谁拥有了先进的火器,无疑就是拥有了决定战争胜利的不二法宝。可惜竟然因为一只母鸡,让本就受克扣军饷欺压的士兵们异常不满,群情激奋拥戴孔有德为主,发动了‘吴桥兵变’。孔有德率军向皇太极宣誓效忠,变成了满清王朝的走狗,不仅让皇太极获得了大量精良的西洋火器,而且得到全套铸弹制药技术和瞄准的知识与仪器。徐光启和孙元化师生二人苦心谋划的军事改革,因为一只母鸡的缘故,不但一切成空,而且还帮助了敌人,直接导致了明清军事力量发生巨大变化。在隆隆的炮火声中,我大明多少将士灰飞烟灭。”
“一只母鸡改变了大明的国运?真是荒谬!这是天意么?”朱慈烺叹了一口气道。
“这根本不是什么天意,这是人祸。一件看似很偶然的事件,背后有一百个必然的问题,皇上好好想一想,如果大明能善待前方的一线军士,能给他们足够的粮饷不让他们饿肚子,如果朝廷没有那么多为私利而相互攻击的阉党和东林党的朋党之争,没有那么多攻击武将的空谈之小人,还有,先皇崇祯如果不是那么要面子,孙元化完全可以不用死的。”吴应熊道:“像温体仁那样口蜜腹剑的乱臣贼子,早就该死一万次!”
“现在就算给孙元化平反,他人已经死了,有什么意义么?”朱慈烺有点头晕脑胀,他从小只是读了一些圣贤书,社会阅历几乎为零——圣贤书并没有教他怎么用兵打仗,并没有教他战争前线的诸多细节会决定胜负;圣贤书里没有教他权谋和现实世界的利益规则,没有讲人心有多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