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安抚前明官绅,巩固大顺朝的根基。
李自成这时也感到刘宗敏这样滥杀无辜下去是不行的,便开始重申军纪,要求刘宗敏尽快释放那些投降的明朝官员。
刘宗敏不干了,当面质问李自成:“大哥,我们一起打下的天下,皇帝让你做了,你住着这么大的皇宫,睡那么多的美女,连京城的一些金银财宝都舍不得分点给我们吗?”
李自成被问得张口结舌,怒道:“大顺军初来京师,朕是怕激起民变!”
“民变?”刘宗敏笑道:“本将军现在只怕军变,不怕老百姓闹事。你吃肉,却不让兄弟们喝汤?军心如果不稳,我们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老百姓闹事,只要手中有兵,就一定能镇压下去!”
刘宗敏的话糙理不糙,又面红耳赤:“我吴三桂与闯贼势不两立,将来必亲手用弓弦勒死刘宗敏!”
此时,吴三桂对儿子吴应熊的未卜先知能力大为惊叹,吴应熊说京城破、崇祯死,不仅都猜中了结局,连时间都差不多,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吴应熊还把陈圆圆和太子、阿九公主都救出了京城,功不可没,吴三桂还是比较孝顺的,听说了父亲吴襄在京城被抓,赶紧找来吴应熊商议怎么救父亲。
等到李自成派了使者带吴襄的劝降信和四万两白银来到他的大营,他拆开信一看,上面确是他父亲吴襄的笔迹:“吾儿三桂,事机已去,天命难回。尔父须臾,呜呼!识时务者,亦可以和变计矣。昔徐元直弃汉归魏,不为不忠;子胥违楚适吴,不为不孝。然已二者察之,为子胥难,为元直易,我为尔计,不若早降,不失通侯之赏,犹全孝子之名。万一徒持愤骄,全无节制,主客之势既殊,众寡之形不敌,利甲坚城,一朝歼尽,使尔父无辜并受戳辱,身名俱丧,不亦大可痛哉!速宜归顺,至嘱!至嘱!”
吴三桂看了书信,知道父亲吴襄在大狱中没有死,还在李自成手里。但明明父亲吴襄已经被刘宗敏严刑拷打,这封信中却对自己极尽威胁,让自己速宜归顺,这让吴三桂顿时觉得李自成是在愚弄自己,这书信绝对不是父亲的本意,他的脸色很不好看,随口问使者道:“听说我父亲已被权将军下狱,可有此事?”
李自成的使者见吴三桂看了信,笑道:“吴将军,太老将军已降天顺皇帝,极好看待,专等将军归顺,封平西侯,赏四万两金银和彩缎,切不要效周遇吉等,自取其祸。”
“自取其祸?”吴三桂看了身边的吴应熊一眼,眼下的选择,也不是那么容易,忠孝难两全,他只能选一样,忠于大明,就要为崇祯报仇,重新杀回京城,干掉李自成,而自己的父亲却在李自成手里,这样孝就难了,天下的百姓就又要生灵涂炭。满清说不定还会借机入关,那天下的汉人就悲剧了,而投降李自成,就是不忠。忠君的思想,是吴三桂精神的支柱,他曾经无数次因为这个理由拒绝了清朝的引诱投降。
这时,吴应熊的脑子也在飞快地转着,他也在思考,此时的吴三桂,该如何选择?汉山的江山,绝对不能落入满人之手,而从李自成在京城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绝对不是一位明君,李自成的团队很差劲,文臣武将都不行,牛金星和宋献策,二人的智谋和能力跟朱元璋手下的谋士刘伯温根本没法比,就连投降满清的大汉奸范文程、洪承畴相比都差得远。武将方面,刘宗敏、李过等人的战斗力也比满清的多尔衮、豪格等人差远了,加上进京后大顺军的流寇劣性不改,还不用用税收制代替那个军饷来源很不稳定的追缴制,把地主和商人都推到大顺政权的对立面,他们能否打败南明都难说,更不用说和满清争夺天下。
吴应熊觉得,吴三桂的选择,将决定一亿多汉人此后数百年的命运,决不能让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这样的历史惨剧再上演,所以,这一次,关宁军绝对不能投降李自成,在多尔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