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婆婆把家里的三间旧房翻了新,又在旧房的旁边接了两间新房。她和儿子去集上买了一头牛回来。原先都是她和儿子套上犁耙,在犁前充当牛使唤。下聘的时候,她给儿媳妇买了套金货:一只金镯,一只金戒指和一副金耳环。对大富大贵的人家来说,这套金货屁都不算,不过对赵婆婆和附近几个村屯来说,这可是了不得的聘礼。旁人家下聘,给套银货就了不起了。
好容易办完喜事把新媳妇娶回家,赵婆婆的积蓄也差不多花完了。赵婆婆不在乎,她心想,自己身体还硬朗,还能下地干活,织布作饭,还能帮儿子媳妇分担家事。只要一家三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不上几年,还能再把钱攒出来。
赵婆婆想得挺好,哪知千辛万苦讨回来的儿媳妇周氏,压根儿就不是个正经过日子人。
周氏自打进门后,好吃懒作,家事全都推给了赵婆婆,日头不上二竿绝不起床。每天的生活内容就是:赖床晚起,起床吃饭,吃完饭回房梳洗打扮,在房里描眉打鬓臭美,接着吃饭,睡消食觉,起来喂喂鸡,望望天,看赵婆婆择择菜,洗洗衣,吃晚饭。吃完晚饭,也就到了睡大觉的时候了。
赵婆婆是个好性子,这么些年,跟婆婆,跟儿子,跟邻里邻居的,从来没红过脸,起过高声。周氏懒,赵婆婆当她还没长大,心想过两年等她长大了就好了。再说自己身体硬朗,还能干得动,不过是多作一个人的饭,多刷一个人的碗而已,没什么。只要儿媳跟儿子俩不吵不闹,和和气气地过日子,过两年再给她添两个胖孙子,她就别无所求了。
儿子李有福为人忠厚老实,平日里对母亲十分孝顺。和母亲赵婆婆一样,从他会说人话开始,就没和邻居吵过嘴,红过脸。可是因为周氏的好吃懒作,不帮母亲作家事,不帮他忙地里的活,他没少跟周氏吵架。
周氏干活不行,吵架可是把好手儿。李有福嘴笨,吵不过周氏,气急了有时会给周氏两撇子。周氏不甘示弱,用长指甲连抓带挠。一场仗打下来,往往周氏没怎么样,李有福倒是被挠了个满脖子满脸花。
李有福气得几次要休妻,赵婆婆不让。赵婆婆说,媳妇年轻不懂事,过两年就好。千万不能休妻,休妻等于把女人往绝路上逼。
一个被休的女人谁还会再娶?没人娶她,她就得在娘家吃闲饭。闲饭吃常了,她娘家哥哥嫂子,弟弟弟媳不得给她气受?你让她后半辈子可怎么过?
李有福听了他妈的话,想着周氏能像他妈说的,往后能变好。哪知,周氏非但没变好,反倒越变越坏了。
周氏进门的第二年春节,赵婆婆从年前忙到年后。由于劳累过度,倒在炕上起不来了,一病就是一个多月。一个月后,才勉强下炕。打那以后,赵婆婆落下了夜咳的毛病,一咳就是大半宿。
那次病后,赵婆婆的身体大不如前,很多家事干起来都力不从心了。以前她一次提一桶水根本不费力,病后别说提一桶水,就是提半桶水,腿都要打颤。以前她又是洗衣又是作饭。病后洗不两件就要出虚汗,就要头晕。作饭时,站着切菜时间长了,眼前就发黑,就瞅不清菜板上的菜。有一次,把手都切破了。
赵婆婆的状态看在李有福眼里是无比的心疼,看在儿媳周氏眼里是无比的厌烦。
周氏嫌赵婆婆夜咳吵得她睡不好觉,嫌赵婆婆干活没以前多了,饭却不比以前少吃,浪费粮食。此时的周氏已经怀有六个月的身孕,她仗着自己有孕在身,赵婆婆和李有福都不敢把她怎么样,言辞之间比照怀孕前,更加肆无忌惮。
赵婆婆咳嗽,她直接破口大骂。李有福为此跟她吵架,她直接指着赶来劝架的赵婆婆,让李有福把赵婆婆赶走,“有她没我们娘俩,有我们娘俩没她!你看着办吧!”
作为回应,李有福给了周氏一记响亮的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