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三帝,烈祖c元宗和后主都是虔诚的佛教信徒。烈祖和元宗向来是以仁治国c以德服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动用武力的。他们不仅只是想做明君,更希望做仁君。后主李煜性懦志薄,没有帝王应具备的霸气和野心,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父亲和祖父的影响。从小到大,李煜都是在父亲和祖父的庇护下长大的,天塌地陷都是父亲顶着,李煜只需要当好他的皇子,不必问朝政,也不必管国事。烈祖皇孙很多,却偏偏喜爱李从嘉,元宗李璟的皇子也不少,但惟独钟爱皇六子,或许冥冥中自有定数,这南唐江山最终是要由李煜来继承的。后主李煜身上有两大性格特征基本上可以断定跟他的父亲有很大关系,一是喜欢艺术,尤其是诗词,他的父亲首先就是位了不起的诗词大家,另外就是李煜奢侈浪费的习性,这还是跟李璟有关,李璟生性奢侈。其实对李煜影响最大的,乃至后来亡国的致命伤害还是由于信佛。从几方面来看,李煜从小受到长辈的特殊照顾,家族溺爱,导致生性懒散,过惯了安逸自在的日子,向往世外,钟爱游山玩水,没有一个帝王应有的野心和好胜心;还有就是李煜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家,思想方面往往要超出普通人很多,他不像普通人那样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他更加不喜欢成天生活在野心家c普通人的尔虞我诈当中,李煜将自己对高尚情操和品德的认识寄托在了他的书画诗词作品中,说到底艺术家还是一种高尚情操的代言;最后再是李煜的笃信佛教,本身来讲李煜这个艺术家早已看破尘世俗态,思想上更想超凡脱俗,向往世外其实也正是一种想要远离人世的心态,至于说帝王宝座他是从来没有想过,更不要说他会挖空心思夺取储君之位,加上笃信佛教的李煜受佛经思想软化,从而变的更加消极,更喜欢过与世无争的生活。以上几点都是李煜性格上的缺陷,注定他要亡国。要知道历朝历代受苦受罪的基本上是文化人,他们在死亡受后人的推崇往往会享有很高的地位,但注定是悲剧的一生。普通人往往会对功名利禄感兴趣,甚至会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泯灭人性。赵匡胤虽然是宋太祖是皇帝,但是他也不过是凡夫俗子,是半文盲,是半人半兽的野心家,为了贪图江山社稷,为了贪图皇帝的虚名,不顾万物生灵,宁愿生灵涂炭。赵匡胤做皇帝前是将军,是武将出身,文化底子并不扎实,基本上是在登基做了皇帝后才开始读书的。所以,在赵匡胤称帝之前他是一介武夫,做任何事情都不计后果,皇帝这个虚衔在他自己看来是很光鲜,但是在世人眼里他就是个杀人如麻的魔鬼。李煜这个仁君面临赵匡胤这个魔鬼肯定是要输的,不光是赵匡胤,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大多是这样,利用完了就毫不犹豫的杀害。作为艺术家的李煜对于很多事情他都是可以提前预料到的,他知道南唐国立国江南,偏安一隅,注定不会长久,迟早会被侵吞,但是李煜他接下祖宗之庙,对南唐社稷势必会殚精竭虑,他也知道委屈不能求全,但是可以保一时平安。自从李煜登基以后,尤其是迎娶小周后周嘉敏以后,思想变的更加懒散。只侧重于两件事情,一是向大宋进贡,二是后宫,与小周后打情骂俏。对于朝政他是爱理不理,全权交付于宰相打理,这些年南唐在李煜的统治下国力日衰,朝政更是每况日下,一些忧国忧民的大臣为了说服李煜收心,将心放在朝政上,切莫在念及儿女私情,每天都要在李煜的耳边唠叨。李煜贪图享乐,根本不会将大臣的话放在心上,还是一意孤行,但是,大臣们在他面前说多了,久而久之,他也感到厌烦,便有意的躲避大臣,甚至有的时候还会闭门谢客。朝政几经荒废,南唐这座大厦眼看着就要坍塌,一些忠臣会感到力不从心。李煜也感到回天无力,便更加不愿再料理朝政,完全就是一种消极的心态,此时的李煜已经将南唐的存亡看得淡了。
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冬天,后主李煜因难以忍受朝廷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