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原先就担心孟小满居心叵测,如今被迫听命于她迁都许县,自觉果然不出所料。虽说现下安危无虞,衣食飨足,护送他的曹洪也恭敬守礼,日子再不似从前艰难,可他的心情却兀自郁郁难解,也担忧不知到了那许都又要过什么样的日子。
刘协心中有怨气,连带着给孟小满说过好话的杨彪也遭了秧,这一路上着实看了刘协不少脸色。杨彪自然明白内中原委,一边暗悔自己当初多嘴,一边腹诽孟小满害他背上了居心不良的污名,叹息国无忠良,心中郁结,本就没好透的病一下子又重了几分。
原先备受天子倚重的杨彪突然不受待见,董承自然有所觉察。因着离开洛阳之前董承派兵迎敌的壮举,天子对他比过去又看重了几分,听天子话里话外透露出的原委,他忍不住心中暗道一声侥幸。
要知道,当初天子二次下旨,特别从兖州召孟小满前来救驾,可是有他从旁撺掇的“功劳”。若真说有人与孟小满“勾结”,以至于朝廷迁都许县,那个人实是自己而非杨彪。
同朝为官数载,董承自是明白杨彪这等四世三公的高傲世家子,心里断不会看得起曹家那等阉宦之后,更不会如自己这般,选择与之联手。可偏偏杨彪那天不知怎的,就替他说了他本来想对天子说的话。而今不但事情的发展如董承所愿,杨彪还代他承受了皇帝的埋怨与迁怒,这可真是再好不过了。
那日,他本来就想用孟小满搬来兖州援兵的借口,劝说天子干脆去投奔兖州。董承不傻,若天子真迁都许县,等若有了一次将朝中势力重新洗牌的机会,对他而言远胜留在洛阳。
要知道,董承身为皇亲,女儿董贵人又颇为受宠,刘协对他的信任和看重与其他大臣自然不同。只是董承这董卓余部的身份太过尴尬,自身兵力也不强,刘协当初为求自保,不得不向杨奉、韩暹这类黄巾余党、山贼叛逆妥协。
董承心高气傲,却囿于出身不高,一直不大得志,好不容易拉关系攀扯上的靠山董太后和董卓接连失势,更让他自叹时不我与。他身份低微,连带着本来在宫中十分受宠的女儿也与皇后的宝座失之交臂,叫不其侯伏完的女儿抢了便宜,实乃他心中恨事。平日里,他被杨彪这类世家大族出身的同僚压过一头也就罢了,好容易有了保护天子这样能够出人头地的机会,他如何甘心再叫杨奉、韩暹这样的人爬到自己头上作威作福?是以当时他私下与那代孟小满奔走的董昭稍稍接触了几次,便毫不犹豫的站在了孟小满这一边,在皇帝面前替孟小满说起了好话。
而今,这位志得意满的董国舅唯一的憾事,就是自己不能亲眼目睹杨奉、韩暹发现皇帝已经到了许都时脸上的神情。受了这么多的委屈,单是想象,也令他觉得十分痛快。
刘协这一路上疑心这个疑心那个,甚至迁怒杨彪,就是没想到,真正与孟小满早有勾结的,就是他的这位国舅大人。他甚至猜测,孟小满之所以来得及时,是与李傕、郭汜早有勾结,不然曹军的援兵怎能来得这样巧?
正如刘协所料,曹军来得这样凑巧,确实不全是巧合,可若是孟小满知道皇帝竟然疑心她与李郭这等蠢人相勾结,恐怕真要忍不住大叫冤枉了。
这时机能掌握得这样巧,其实是荀彧和郭嘉的功劳。
董承说动天子二次下旨特召孟小满前来护驾,可这份圣旨却刚好与率虎豹骑赶来的孟小满擦肩而过。一看到这份圣旨,荀彧便知孟小满想悄无声息去接回皇帝的打算已不可能,皇帝已经大张旗鼓派人宣旨召兖州刺史前去护驾,必不会愿意抛下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独自逃走。既然如此,倒不如干脆光明正大奉旨去迎接天子——圣旨只说要孟小满去护驾,可没说是在洛阳护驾,还是一直护驾护到许县来。
荀彧与郭嘉、程昱以及一干同僚商议一番,遂使在酸枣的夏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