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是一个比一般大马路窄一些,比一般小巷子宽许多的石板路。清代,因为巷子里面的沈家出了一个举人,叫沈九思,沈九思后来兴学,教育培养的很多弟子,所以,后人起名为“沈举人巷”。沈举人巷是案子发生的环境,所以,笔者随笔交代一下。
道路两边停了不少汽车,应该有不少人来为魏在寅魏老板送行。欧阳平只能将汽车停在巷口。
欧阳平跳下汽车,路边停着三辆公交车,公交车前挡风玻璃的上方挂着一条黑纱,黑纱的中间有一朵用黑纱编织起来的花。这三辆公交车应该是魏家请来参加出殡的汽车。
朝西走了一两百米的样子,欧阳平远远地看见一个人跑了过来,此人跑到跟前,欧阳平才看清楚他的脸,他就是华侨路派出所的所长段启祥。
段启祥的年龄在五十岁左右,身高在一米六八上下。段所长将帽子拿在手上,他的额头上有很多汗珠。
“段所长,你和魏家人接触过了吗?”
“我还没有和魏家人接触,我只是对魏老板和魏家的情况做了一些调查,我想等你们来了以后再和魏家人接触。出殡时间改了。”
“改在什么时候?难道是提前了?”
“由原来的六点改为六点半。”
“为什么要改时间?”欧阳平对这个问题有些敏感——这应该是一种职业的敏感吧。
“难道是有人故意拖延出殡的时间,给我们预留更充裕的时间?”段所长似乎也预感到了什么。
“你把了解到的情况简明扼要地说一下。”欧阳平想一边了解情况,一边等刘大羽等人的到来——刘大羽要召集人马,肯定要稍微迟一点。
段所长拿出手机,看了看屏幕上的时间,然后退到路边,此时,不断有人从两个人的身边经过,这些人应该是赶来参加魏老板出殡仪式的。本来就不宽的石板路的两边停满了汽车c摩托车和自行车。由此可知,魏老板——或者说魏家的社会关系非同一般。简单地说,魏家不是一般人家。
欧阳平的判断是准确的,听了段所长的介绍以后,我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情了。
魏家在沈举人巷历史最久的大户人家,在明洪武年间,就有“魏半街”的说法,所谓“魏半街”,就是沈举人巷的半条街都是魏家的。在沈举人巷三四里长的大街两旁,凡是像样的房子和庭院都是魏家的。虽然历经沧海桑田之后,魏家的房产被岁月和历史吞没了不少,但魏家现在仍然住着沈举人巷最好的房子和最宽敞的庭院。637号就是魏家。魏家占着人口众多,才侥幸抱住了一座相对比较完整的庭院。
魏在寅今年七十六岁,他虽然年过古稀之年,但仍然精神矍铄,仍然掌管着魏家的生意。魏家在华侨路c明瓦廊和珠江路有三个店铺,华侨路的店铺经营紫檀家具,明瓦廊的店铺经营皮草。珠江路的店铺经营古董。明瓦廊的皮草店原来是经营绫罗绸缎等高档面料的,无产阶级那个文化那个大革命以来,绫罗绸缎的生意越来越不景气,当人们开始把皮装作为高档消费品之后,魏在寅闻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改做皮草生意,仅仅两年的时间,就赚了不少钱,随着紫檀家具和皮草生意越来越好,魏在寅又在珠江路开了一家古董店,魏家历史上就是靠做古董生意发家的,解放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那个文化那个大革命中,古董生意实在做不下去了,我们都知道,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只搞阶级斗争,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人们穷的叮当响,口袋里面没有隔夜的钱,肚子都吃不饱,谁还有闲钱买古董呢?魏在寅一心想把古董生意做下去——将魏家的老本行发扬光大,可惜生不逢时,文革结束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出现了好转,人们口袋里面的闲钱越来越多,于是,人们就开始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