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结了。     其他王朝,更是将天人感应,当成了擦屁股的纸,有用就拿来用,没用就丢一边。     “晚辈不才,愿为皇权,编织一个牢固的笼子!”     “书云:四海穷困,天禄永终!”     “经济,人民的生活水平,晚辈以为,比天人感应更可靠!”     心中想着这些,张越就跟着董越等人,从陵前的青石小路,进入了董陵之中。     汉人讲究侍死如奉生。     先人魂魄,在九泉之下,要与阳世一般。     故而董陵神道两侧的石像与石雕,皆是以读书的文人,持简的士人为主。     在神道的尽头,立有一块石碑。     其上书云:汉博士故江都王相故胶西王太傅董子仲舒之陵。     随行而来的下人,将三牲祭品,陈列到陵前。     董越与褚大、赢公,各自上前,跪到石碑前,有人将早已经写好的祭文摊开,沉声念了起来:“唯汉延和二年春正月庚申,岁在庚寅……”     ………………………………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漠南草原上。     一骑东来,背插令旗。     所过之处,无数部族、部落,纷纷避道,战战兢兢的看着这代表着汉朝信使的骑兵。     “为什么我们要如此畏惧这区区的汉骑?”有部族的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问着部落的酋长。     “汉朝神威,谁敢不惧?”酋长答道:“而且,汉人于我乌恒有大恩呢!”     “若无汉朝,你们恐怕连活命都是一个奢望!”     二十年前的乌恒,只是白山黑水之间渔猎的小族。     人丁加起来,不过数万。     部族上下,全靠渔猎所得果腹。     一到秋冬季节,全族就要挨饿。     还要忍受匈奴人的盘剥与打压,每年都要献上珍贵的牲畜,以换取匈奴人的慈悲。     即使这样,乌恒人也常常要被匈奴的贵人欺辱和折磨。     很多人受不了,逃入乌丸山中,与山川为伴,为猛虎为邻。     直到那一天,汉朝骑兵从东而来。     那个骑在在战马上的少年将军,将他的威严与神圣,照入每一个乌恒人的内心,让乌恒人战战兢兢,匍匐在其马蹄前。     然后,他将公平与仁德,带给了乌恒人。     更将乌恒人从寒苦的乌丸山,带到了这温暖的漠南。     将这肥沃的草场与乐园,赐予了乌恒人。     自那以后,乌恒人就成为了他的走狗、鹰犬。     为其鞍前马后,效死于戈壁沙漠之中。     想到这里,酋长就心怀感恩,又带着些畏惧的道:“汉朝是神明一样的国家啊,祂富裕而强盛,伟大如天上的日月,汉人更是比苍鹰与白狼还要强盛的族群……”     “十个乌恒的勇士,也打不过一个汉朝的小兵……”     “我们能够居住在这里,全靠了汉朝人的仁慈与慷慨,你们年轻,不知道这些,但一定要记住,绝对不能得罪汉朝人!”     年轻人们听着,却是不以为意。     甚至有人嘴角溢出冷笑,在心里说道:“哥哥(乌恒人将首领称为哥哥)老了,怕是老糊涂了!”     “汉朝人有什么好怕的?”     “我曾在放牧时,遇到过汉朝的骑兵,与他们接触过……”     “这些所谓的天兵,与乌恒勇士相比,只是兵器精良,身材高大一些而已……”     “但若论勇武,这些汉人不如我乌恒勇士!”     望着那汉骑远去,这年轻人在心里说道:“等哥哥老死,我当了首领,必定不会让族人在汉人面前这样怯懦!”     汉骑一路向北,从一个个部族奔驰而过。     途中,不断换马,终于抵达了漠南的明珠,曾经的匈奴右贤王王帐所在之地南池。     巍巍南池,碧波无穷,水草丰盛。     哪怕如今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