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也会想方设法的帮其遮掩。

    典型的例子就是鲁庄公十八年,这位鲁候带着自己的军队,出了国境,深入到济西,逮着当时活跃在当地的某个少数民族一顿胖揍。

    孔子在记录此事时,几乎用了他所能用的最高赞誉来描述此事。

    甚至将此事描述成鲁国立国以来最好的好事!

    还将之抬高到了天下苍生的地步。

    在孔子看来鲁庄公出兵,是为了正义,为爱与和平,为了中国。

    此事,是鲁国身为诸夏一员的义务与责任,是鲁国对诸夏民族做出的不朽贡献!

    完全避而不谈,其实当时济西的那个异族,压根就没有打算侵略任何一个诸夏民族。

    但驱逐夷狄,尊奉王室,是孔子心中最大的政治正确。

    不管是谁,只要揍夷狄,他就唱赞歌。

    故而,很多人都开始思考起来。

    大家难免不在心里想:这教化夷狄,确实是先王之教啊。

    而锄强扶弱,存亡断续,更是最大的政治正确。

    匈奴人坏吗?

    当然坏!

    而且坏透了!

    整个汉室上上下下,不分派系和立场,无论是今文还是古文,无论寒门还是贵族,对于匈奴人的认知是统一的——人面兽心,率兽食人的粗鄙夷狄。

    不过,在很多人心里,其实夷狄这个群体,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哪怕再好的夷狄,也是两条腿走路的禽兽。

    吾等诸夏贵胄,不应该和他们有什么过多接触。

    以免沾染了夷狄习俗,自甘堕落。

    所以,匈奴人坏归坏,但其他人也一样坏啊。

    但

    在另外一方面,儒家却又有着非常强烈和非常高涨的大同思想。

    在儒家的观念里,这个世界,迟早有一天会归一的。

    那时候圣王出世,其无上的仁德,施加到六合之内,四海之中的一切族群。

    所有人都将遵从他的教诲与指引,走到一起。

    而且,夷狄这个群体的标准,哪怕是在春秋之中,也是经常变动的。

    譬如说,吴国在春秋时代的观念看来,当然无疑是夷狄不毛之地。

    但是

    在有些时候,吴国会变成吴子,成为标准的诸夏。

    为什么?

    因为他使用了诸夏的道德观来做事,譬如当初吴国伐楚,打的旗号就是给蔡国主持公道,孔子立刻就变了一副嘴脸,高唱赞歌。

    所以,一时间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古文学派影响比较大的士子,都开始犹豫起来。

    开始在心里面去想张越的话和逻辑对不对?

    仔细想想,似乎说得通啊。

    匈奴人欺压西域列国,鱼肉和奴役西域诸国人民。

    匈奴人还不用诗书礼乐之教,以夷狄之俗,父子同庐而住,甚至还实行着臭名昭著的继婚制和人殉。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都是标准的反派。

    是文明之敌,是大道之敌。

    若确定这个概念,那么王师打匈奴,那就是王者之师,吊民伐罪。

    更何况,西域列国,恐怕也是苦不堪言,被匈奴人奴役c剥削和镇压。

    他们甚至接触不到诗书礼乐之教。

    想想也是可怜啊!

    这怜悯之心一起,自然想法就不一样了。

    这就和后世的西方人一般。

    打叙利亚,当然是一片反对之声。

    但若是打着‘为了叙利亚人民’的旗号,为了爱与正义,与民猪与石油,那很多人就会从反对转为支持。

    其实儒生们也是一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