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天才壹秒記住『   qu 】

    边线发球点,距离两个篮框中心,分别是10米,20米。

    15,边线发球,比较苛刻一点,定点发球,不可横移。

    16,底线发球,比较自由一点,可以左右横移半米。

    (二)罚球站位。

    1,张伯伦区域:由罚球线两端向油漆区引出两条平行于变向的直线,在油漆区两侧分割出两个横宽64米、竖长79米的长条,便是张伯伦区域。

    2,罚球站位,便是在张伯伦区域之中的三个罚球站位上。

    3,第一站位:距离端线8米至65米之间的小方框,横宽64米、竖长85米;通常是内线球员的站位。

    4,中立区:距离端线65米至05米之间的小方框,横宽64米,竖长4米;罚球时不允许有人进入此区域。

    5,第二站位:距离端线3米至85米之间的小方框,横宽64米,竖长85米;通常是锋线球员的站位。

    6,第三站位:距离端线9米至75米之间的小方框,横宽64米,竖长85米;通常是后卫球员的站位。

    (三)合理冲撞区。

    nba的球场中,篮下以篮筐的中心为圆心,以4英尺(2米)为半径的半圆,此区域被称作合理冲撞区。

    站在圆弧线以内,只要防守队员与进攻队员有身体接触,都可能会判防守犯规。

    在线外,防守队员则可以提前站好位,如果进攻队员用身体接触了防守队员,会判进攻队员撞人。在合理冲撞区内,在对方进攻时,防守球员如果跳起来才不会被吹罚犯规,不跳就会被吹罚防守犯规。

    (四)三分线变更历史。

    79-80赛季,1979年9月15日,nba联盟决定将一道边线距离篮筐71米、顶弧距离篮筐25米的半圆形弧线画到联盟常规赛的场地上。从此,一道彩虹般的圆弧彻底变革了nba。

    此前nba的比赛除了两分球就是一分球,根本没有三分。

    93-94赛季在三分球榜上前五名的球员,平均每人出手次数为165次,最高次数也只有292次。

    94-95赛季,nba联盟将三分线的距离缩短为70米,于是众球员蜂拥而上,都想在三分线上牛刀小试,结果该赛季三分球榜上前五名的球员,平均每人出手258次,最高的达到425次。

    这种人人都能投三分的局面,很难反映出一个球员的远投能力。

    97-98赛季,nba联盟将三分线的位置又挪回了最初的25米。

    (四)油漆区变更历史。

    51—52赛季开始前,nba决定将罚球线的距离从距离篮下6英尺处移至12英尺处,为了遏制nba历史上第一个超级中锋的乔治—迈肯的恐怖的禁区统治能力。

    61—62赛季开始前,nba再次将罚球线距离调远到16英尺,为了遏制张伯伦。从而诞生了张伯伦区域。

    (五)张伯伦规则(nba为了限制张伯伦而设置的规则)。

    1,扩大油漆区。

    2,前场发底线球,不许高过篮板上沿。

    3,罚球时,不允许罚球线起跳扣篮。

    4,如果防守方在比赛结束前2分钟,对无球及没有做出控球准备的队员进行犯规,进攻方可在罚球(1次或2次)后保留球权。

    第2条规则解释如下。

    前场发底线球,一旦高过了篮板,张伯伦起跳接球,便可以轻轻松松的完成空中接力,疯狂的刷分,让比赛失去意义。

    第3条规则解释如下。

    张伯伦罚球很差,为了提高命中率,他直接从罚球线起跳扣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