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成严格的制度,而天下的佛寺,当然不止这一百单二间。     这一百单二间佛寺,实际上可以设“分号”,也就是分寺。     尉迟炽繁指着示意图内最顶端的图案,说:“南北两大宗,共有十座第一等官寺,其数量不变,不得开设分寺。”     “这十座寺庙,各自推选一名高僧做代表,连同朝廷选的三位高僧,组成一个十三人的‘理事会’,专门处理佛教内部事务,等于中原佛教内部的最高管理机构。”     “两大宗共有二十座第二等官寺,要接受一等官寺的监督和考核,这些二等官寺可以开设分寺,但最多开设六座,分寺要接受主寺的管理,人事、财务都是如此。”     “分寺同样要接受朝廷管理,却不会获得朝廷的“寺禄”,日常经费,主要靠施主施舍获得,或者靠自己经营产业的收入。”     “至于那七十二座第三等官寺,可以开设三座分寺,分寺同样要接受主寺管理,同样没有朝廷的“寺禄”。”     王氏心算了一下,叹道:“如此一来,天下官寺数量为..三百四十六座,还是少。”     尉迟明月补充:“母亲,除了这些官寺之外,朝廷允许设立‘官督民办’的佛寺,主要是为了方便大户人家崇佛,来个舍宅为寺。”     舍宅为寺,是这个时代十分流行的风尚,贵族、士族、官宦、富商将自己的家宅捐为佛寺,以示礼佛的虔诚之心,顺便给自己和家人积累功德。     大量前身为民宅的佛寺,是如今各地城池内寺庙的重要起源。     朝廷允许舍宅为寺,但这样的佛寺必须在当地官府登记,其内僧人必须有度牒,并且接受当地官府及官寺的考核及监督,其中包括审查经书内容。     这样的佛寺,不限数量,但各种限制颇多,一旦“成立”,基本上没有扩建的可能。     管理如此严格,防的就是有钱人大量捐赠田产、钱财,导致一个富甲一方的佛寺出现,也避免佛寺数量剧增,连带着僧尼人数暴涨。     尉迟顺和王氏听着听着,觉得女婿的花样果然多,为了加强对佛教的管理,折腾了数月,现在推出一项项强化的管理制度,仿佛给中原佛教加了个戏文里说的“紧箍”。     哪天不高兴了,念起紧箍咒,佛门子弟怕不是要被折腾得够呛。     不过,朝廷选择加强管理,总比罢佛要好,如此一来,确实能够防止些许败类四处招摇撞骗,污损佛门清誉。     交谈间,尉迟顺和王氏开始叮嘱两个女儿,因为大家下一次见面也不知要到何时。     或者,再也见不着了。     去年,宇文温出巡经过相州,特地到蜀王陵祭拜,那时尉迟炽繁姊妹就和守陵的父母见了面。     后来,姊妹俩陪着宇文温去辽东,太子留在邺城监国、处理政务,也曾来蜀王陵旁庄园,陪外祖父、外祖母、舅舅说说话。     宇文温从辽东回来,在邺城过年,尉迟炽繁姊妹得以陪着父母过了一个团圆年。     今年秋天过后,宇文温就要返回长安,所以姊妹俩趁着还在邺城,一有时间就来陪着父母说话。     尉迟顺夫妇俱已年逾七旬,白发苍苍,身体自然不如从前,不过精神还好,尉迟嘉德及小妾苏我氏又生了一子一女,所以两老的生活并不寂寞。     尉迟顺和王氏见着两个女儿孝顺,曾外孙活蹦乱跳,心中再无牵挂,因为女儿返回长安之后,也不知还能否再见面,所以有许多话要说。     做父母的,当然希望子女平平安安,尉迟顺不忘叮嘱女儿照顾好自己的时候也要照顾好夫君,毕竟他女婿年纪也大了,不再年轻,经不起折腾。     “三娘、四娘,陛下就是你俩的天,天,可不能塌下来。”     “女儿明白的。”尉迟炽繁说着说着,有些伤感,她知道父母年纪大了,未必还会有下一次见面,但吉利话总是要说的:     “父亲,母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