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皿,让岛上的各部落首领目不暇接,毫不犹豫的拿出金银以及珊瑚等名贵海产来交换。

    而来自中原的粟麦,为这农业水平低下的海岛,初步缓解了粮食问题。

    当然,粮食得用海产来换,价格好说。

    岛上虽然物产贫瘠,只有海产才能让市舶司的船队有赚头,但岛上部落之中,有许多部民擅长航海,对附近海域十分熟悉,这,才是市舶司最需要的“特产”。

    张鱼当年在倭国时,得知博多所在筑紫大岛(竹斯国)南端,经常受到“南蛮海寇”的袭击,而现在,他所在的大岛,就是倭国所称“南蛮海寇”的老巢。

    岛上的部落靠海吃海,时不时派人乘坐小船,沿着东北方向系列小岛前进,抵达倭国的筑紫大岛南端,登陆后抢劫沿岸村落,故而被对方称为“南蛮海寇”。

    这座大岛上的土人,对周边海域十分熟悉,这正是张鱼急需的人才,他作为市舶司提督,要想办法开辟可靠的航线,以及寻找新的贸易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壮大周国的海上力量。

    海贸风险很大,但有暴利,能让沿海的贫苦渔民有一条出人头地的机会,市舶司要想尽一切办法促进海贸发展,所以船队抵达东海上的各处小岛,不会搞大屠杀,而是做买卖,顺便探索海域。

    海贸的巨额利润,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渔民出海远洋,只有参与海贸的人多了,中原航海水平才会快速发展,那些古籍上记载的海外岛屿、异国番邦,和中原的联系才会密切起来。

    张鱼所在的这座大岛,无法从中原典籍里找出确切的名称,甚至都不知道先人是否到过这里,所以名字得“新拟”。

    市舶司的船队经过粗略“测绘”,将海岛的大概形状以及纬度上报豳王,豳王随后为这座呈长条状、南北走向的大海岛取名“琉球”,并正式上报朝廷。

    张鱼对此觉得奇怪,因为按照丰州沿海渔民的说法,“琉球”或者“流求”,应该是丰州东面隔海对望的那一座大岛,不该是这里。

    那座大岛又有别称为“夷洲”,位于张鱼所在“琉球”的西南面,是一座很大的岛屿,市舶司派出的探索队如今正在勘察。

    而这支探索队,就是从琅琊港出发,抵达琉球后前往夷洲,今年年初,已经在夷洲最北端的一条河流入海口附近建立据点。

    这个据点有个名字,是豳王亲自拟定的,名为“鸡笼”。

    鸡笼位于夷洲最北端,将会常驻数百人,市舶司的吏员以鸡笼为货栈,尝试和当地土人打交道,目的依旧是做买卖,暂不打算迁移中原百姓到夷洲垦荒、定居。

    因为这只是市舶司所规划“南道航线”上的一个港口,为过往船只提供补给、靠泊、躲避风暴所需的泊地,暂时没有能力开疆辟土。

    从广州番禹北上的海船,沿海岸线航行抵达丰州侯官附近海域后,可以转向东面横渡大洋,穿过自北向南快速流淌的一股洋流,抵达夷洲鸡笼。

    稍作休息后,沿着鸡笼东北方向一系列岛屿航行抵达琉球,继续沿着一系列岛屿向东北走,抵达倭国筑紫大岛南端。

    而从琅琊港、淮口出发的船队,可以不走传统的“北道航线”,先顺着洋流南下,在侯官附近海域转往“南道航线”前往倭国,这就不需要冒险横渡黑水洋,也不需要经过高句丽、百济沿海。

    毕竟,不是什么海船都有勇气直接横渡大洋,因为东海深处有“滚涂浪”,海船一旦遇到会很难前进,进退两难。

    更别说横渡大洋时一旦遇到海上风暴,船只躲都没地方躲。

    这条“南道航线”,沿途有许多岛屿,可以作为船队航行的参照物,所以不容易迷航,这些岛屿也可以让其躲避海上风暴时有可靠的泊地,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市舶司对倭国贸易的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