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法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国歌,确定用英国与日本模式,于是严复写出《巩金瓯》,音乐选用康熙、乾隆时的宫廷音乐,10月4日“谕旨颁行”该歌为第一首中国国歌:

    巩金瓯承天帱/江山如金瓯般巩固,受到上天的覆庇。

    民物欣凫藻/民众万物欣悦地如野鸭嬉游于水藻间。

    喜同袍/喜见同袍

    清时幸遭真熙皞/有幸遇着太平盛世,真是乐而自得。

    帝国苍穹保/帝国蒙上苍保佑。

    天高高海滔滔/青天高高在上,大海翻腾不息。

    可惜,颁布后不到一周就发生武昌起义,清皇朝被颠覆,“天高高”只剩下了“海滔滔”,《巩金瓯》成了清皇朝的挽歌。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向全国公开悬赏征求国歌,几个月中获得300多首来稿。但选来选去,没有一首满意。于是改变方式,直接向海内名流征稿。

    议员汪荣宝提出用古老的《卿云歌》:该歌“气象高泽,超越万流;而抑云兼象国旗,光华隐寓国号,播诸弦管,尤足动人爱国之思。且帝舜始于侧陋,终以揖让,为平民政治之极则。”尤其是,舜唱完《卿云歌》后叹曰:“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这句话成为整个歌曲的主题:它既是中国古老的传说,又是新时代的潮流。“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而是全民之天下——这可不是西方的发明,这是中国远古圣人(舜)的警世哲言和华夏民族的世代追求,谁能说中国没有民主的文化与传统?

    汪荣宝把《卿云歌》的前四句和舜唱完后说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连起来,重复演唱,建议作为国歌: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民国时期的经学史学大师章炳麟面对这首千年流传下来的先圣之词,他是有敬畏之心:国歌事大,非《卿云》莫属。所以,当时将《卿云歌》作为国歌的呼声很高。政府委托比利时音乐家jeanhautstont谱曲,在1913年4月8日的国会开院典礼上,第一次奏起这首尚非完全正式的中国国歌。

    可是,总统袁世凯意欲施行君主立宪,自任皇帝,取国号洪宪,即洪扬宪法(辛亥革命前袁世凯就在清廷内推动君主立宪)。1915年5月他委托总统府顾问荫昌写了新国歌《中华雄踞天地间》,颇有中华帝国之威风,由昆曲家谱曲,6月被总统正式确定为中国国歌:

    中华雄踞天地间廊八埏

    华胄从来昆化巅江湖浩荡山锦连

    勋华捐开尧天亿万年(勋华:尧舜尊称)

    次年袁世凯称帝,不久退位,郁郁而逝,《中华雄踞》也成为昙花一现。

    中国国歌命运多桀,袁世凯之后又得重新讨论国歌事宜。

    1919年11月民国教育部专门为此设立了国歌研究会,文学家和音乐家们讨论来、讨论去,感觉还是《卿云歌》最佳。研究会解释是:

    “卿云”是五色云气,吉祥而“烂缦”,且与国旗色彩相符——当时国旗是五色旗,取意“五族共和”,暗喻中国文化的“五行”(水火木金土)与“五德”(仁义礼智信)。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是日月照中华,一天比一天进步,且与国名(中华民国)和政体(民主)暗合——上海复旦大学校名即源于此句。

    于是,研究会推选会员萧友梅、王心葵、吴瞿安和陈仲子作曲。最后,国务会议决定採用萧友梅作的曲,并于1921年7月1日起施行。其歌词去掉原词中的长句“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