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最初的两年,交易是乏味的。因为无论是短线,中线还是长线,谢枫交易的主调始终是稳步的,缓慢的吃进。在当时,谢枫被称为“多头司令。”而我一直是他的操盘手。通常是,他拟定交易计划,然后交给我执行。我的自由裁量和抉择空间通常很小,不超过5个点。有很多的私募基金经理都是如此操作。为避免在交易现场中的犹豫,怀疑,感情冲动,总之,为避免种种幻想和意外,他们把执行交给操盘人。
2003年至2007年,是少见的商品期货的牛市阶段。
马克思曾经说过,市场要么会过度生产,要么会过度投机。不幸的是,我们当时两者都有。
在2002年,他已经预见到伦铜l将到4000美元价位。那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2500美元已经是天价。而伦铜在2005年2月调至低点2948之后,又一路上行至35945的历史新高。沪铜主力合约每吨上涨20000点左右,此后即使小有调整,仍然不断向上,而国内的沪铜也相应上涨。有一天吃饭时我问他,他判断的根据是到底是什么?
我记得他的解释是:做期货要用战略思维。
那天我的交易理念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开始具有全局意识。开始有了“战略”眼光。
但正如我现在的看法:价格任何时候都首先表现为货币问题,之后,我们看到价格背后的供求,和它背后各种参与者的博弈。
在当时的十几年里,国际能源及原料市场价格的高幅增长,大部分是由于国外炒家对“中国需求”进行推波助澜炒作的结果。中国由此承担了巨额的进口成本,甚至输入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
自2002年底以来,国内期货市场的大连大豆,上海的天然橡胶及燃料油接连上演牛市行情。连豆最高价曾至4100点,加上刚才提到的沪铜的天价价位,考验着所有交易者的激情和想象力。当2004年的“中航油事件”,和2005年的国内l铜市反套利的巨额亏损让所有人震惊之余,“逼仓中国”的说法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提起。
但其实,这无关太多阴谋论,这不过是市场而已。终于在2007年,人们在次贷危机中突然醒悟,货币宽松政策,房地产泡沫,衍生品市场过度发展一一一这一切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我突然领悟,所谓牛市的阴谋论,不过是源于流动性过剩罢了。
事实上,由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进口量与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因此必然拉动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而标准的国际贸易定价方式普遍使用“期货价格现货升贴水”模式,所以每到国内采购之时,投机基金必然大肆拉高期货价格,赚个盆盈钵满。而进口商面临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将高价格转嫁输入给国内,要么承担巨额亏损。
也许有人会说:期货市场功能之一不是套期保值吗?为什么国内进口商会出现亏损?
但那不过是理论上而已。实际操作中,由于一些政策和操作问题,套保理论只不过是看上去很美。单就大豆而言,国内的进口商和贸易商做法是在国外期货市场上点价购买,高位作价,然后抛到国内期货市场上保值。而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国外期市上先持有多头头寸,即“欲买先买”,在购入现货前先买入期货合约,从而在分别在两个市场上对冲风险。这样一来,如果以后大豆价格上涨,则获得利润。
如果价格下跌,由于在国内期市上有保值头寸就等于由国内多头埋单了。如此国内期市等于国外期市的延伸而已,无法回避高价格输入问题。沪铜的反套利亏损也与此相似。
实际情况却是这样的:国内的进口商根本不希望搞什么套保,他们不但不怕买入成本过高,反而希望一直涨价,因为这样证明他买对了,国外一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