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跌到30块钱。你再购入1万股。然后把这一万股还给经纪人或持有者。这样你的获利是:(50一30)10000一200000。在期货市场,你可以随时卖空。我们称之为空头。
)但你要知道:期货市场本身是不增殖的,因此政府不适宜给予过多的重视,况且它的性质决定它是恶性投机的近亲。
我认为它的用处不过如下:
其一,期货市场本身虽然不增殖,但却有价格发现,规避风险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此外也创造了大批的就业机会。
其二,本身的后发劣势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失调,使得国内期货市场十余年举步唯艰,一度出现恶性投机事件。国内期货市场和证券市场一样,也是借着题材做庄,尤其是民间巨额的出口换汇剩余资本大量进入期货市场。一度形成期市上所向披靡的“浙江系”,“温州炒棉团”之类。由于其资金优势和交易所尚不完善的交割机制,使其屡屡上演“多逼空”的逼仓事件。大肆拉高价格,迫使空头平仓认赔出场。因此国家曾经不得不对其大力整顿。
然而决策通常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期货市场投机性是其内在本质,无可厚非。司马迁所谓“上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整齐之,其下与之争利”。金融投机市场是天下朝市,对任何国家和机构来说,都不会放任成为他人的“提款机”的。我国对铜,铁矿石,石油的进口需求和依赖程度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会与日俱增,石油进口现在已经占消费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国又是最大的铜消费国。没有自己发育良好的期货市场是不明智的。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有效整顿,我想国内的期货市场已日臻成熟与理性。你不可能期望一切都准备好了,合理化了再放开,难道学游泳的同时不就是游泳吗?不是应该在游泳中才学游泳吗?很多问题只能在发展中解决。
其三,国家在决策发展期货市场时,一个初衷就是可以指导农民合理种植,实现增产增收。但用期货市场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可能十分有限。也许他的作用只能是通过期货市场来促进订单农业,使农民多一点理性和指导,如此而已。而其实,期货市场是不是真的能使农民增产增收,还是一个问题。
因为增产增收这种说法,似乎违背“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常识。这涉及到经济学中最基础的弹性问题。总收益增减与商品弹性有关。弹性其实可分为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两种。而总收益主要考察的是需求弹性。需求弹性定义需求变动量比价格变动量。所谓总收益是指对一种物品的总支付量,等于该物品价格乘以销售量。注意不是产量。设价格为p,相应货物成交量为q。
如果一种产品缺乏弹性(ec1),比如粮食,则总收益p*q与价格同向变动。就是说如果供求由市场决定,产量增大,价格则必下跌,则总收益势必减少。除非国家用直补或者干预价格的方法真的保证农民增收。
当农民由于国家直补等政策使产量增加,即供给曲线右移(请注意不是供给量右移,而是供给。)而考虑需求曲线不变,因为在任一既定价格上消费者购买并不受供给增加影响。则供给曲线移动后,销售量由s增加至s‘,价格由p降低到p’。此时考虑总收益p‘*q’与p*q大小。也可以说是比较价格下降比例与销售量增加比例(而非量)的大小。两者相等时需求曲线斜率为1。问题就转到需求弹性上。即考虑其大于1(即富有弹性)或是小于1(需求弹性)即可。因为经济学中所说的富有弹性和缺乏弹性是指以1为昨界点的。粮食的需求弹性一般被认为小于1。因为相对价格便宜,又无较好的替代品。(其他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尚有经济社会和心理因素)如果它富有弹性,国家当然不用鼓励增收了。
还有个粮食安全问题。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