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庸之术’和道家的‘无为而治’对于治理天下的作用,但为父更想让你继承的是法家变法图强的精髓。要知道强秦的战斗力之所以能历经五百五十年的征战而不衰竭,就是靠着法家的强国之策!‘制度先定而百技发轫’是法家能够使一个民族的智慧生生不息的源泉,在‘耕战’国策和‘寺工监造’以及‘军功授爵’等制度的影响下,秦国工匠的技术才能在保证‘标准化’的前提下而有长足发展;严谨的法律和一丝不苟的执行力造就了秦军无坚不摧的战斗力。自商公变法以来,秦国与六国军队作战六十五次,全胜五十八次,斩首一百二十九万,摧城一百四十七座,建新郡一十四个,互有胜负有四战、败绩仅三次,这些就是最好的证明;此外,作为秦军长驱关山的高速直道、遍布帝国的栈道以及四通八达的水利网络,可谓‘穿涧越岭、通山填壑’,无不闪耀着秦人变革图强的智慧与力量。这些成就若没有法家‘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畏’的气势,依靠小儒的‘中庸’和‘凡事不违祖制家法’的‘恭谨与谦让’是不可能做到的,道家的‘无为而治’更是不能企及。儒家恭敬、谦让的所谓‘儒雅’,也只能造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他们张口‘圣人’、闭口‘祖制’,追求毫无用处的八股文风和文字上的新奇,弱不禁风、百无一用,千年百代的儒生加起来不如一个工匠对国家有用。酸腐的儒生们一旦为官,就会结党营私、弹压异己……他们骨子里的惰xìng注定了他们将永远奉行对内严酷对外软弱的政策,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去看看一切物种在森林里的生存法则吧!你就会明白什么叫物竟天择、弱死强留。而法家正是参照这样严酷的自然法则警示我们:惟有后代超越前辈才能更好地生存。法家以律法的形式保障了这种超越前人的体制的推行,尽可能地使一切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所用,而不在乎他以前的出身、血统、门第以及世人的评价,用五张羊皮换回来的奴隶出身的张仪就是最好的注解。而凡事惟“孝道”论的小儒以捍卫祖宗的陈规陋习为己任,他们是没有勇气超越自己的前辈的,儒家的教条决定了后生在前辈面前永远只能战战兢兢、唯诺惶恐,他们只能象灭亡的六国那样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画地为牢,永远不敢超过前人一步!在这样的教条下,官吏惰怠、民风萎靡就是自然的事,长远看必将导致一代不如一代、国家积弱不振,所以说儒家的理论就是一部完整系统的误国之言。他们不注重以律法来约束官吏,而把国家的兴旺冀望于对官吏‘克己复礼’的虚幻的‘道德约束’上,这是非常天真和冒险的,整个国家必然要在这冒险的行进中付出惨重的代价;他们主张门第之见的习俗将致使手工技能因缺乏jiāo流而代代失传;他们提倡‘祖宗家法’的观念将抑制创新;繁文缛节的‘礼教’助长浮夸和虚伪的民风。假如后代子孙依照儒家那一套来治理国家的话,那么必将彻底冷落法家实用的言论和主张,那时‘祖宗家法’将彻底窒息一切变法图强的制度和技术,一切倡导变革的新兴力量将被视为异己而惨遭禁锢;做学问的小儒毕生的精力都会放在追求‘诗’、‘经’等无聊的文字游戏之上,而对国家真正有用的技术创新则遭到那些文人墨客的嘲弄和封杀;虚伪的‘道德寄托’作为一面幌子将养育数不尽的贪官污吏;尚武精神的沦丧,将使举国尽是怯懦恭谨的弱民,秦人数百年的努力将付诸东流。那么千百年后,一旦有变,这个逐渐没落却自以为天朝的民族将被外族任意欺凌而万劫不复!……此外,法家的精致细腻的风格和小儒的大而化之相比较更有竞争力、法家追求实干的做派也强于儒家擅长空谈的务虚,须知空谈误国,长此以往必使民风惰怠萎靡、务虚者指责实干者比比皆是,致使诸事荒废……为父之所以‘焚书坑儒’,宁愿背负这千古骂名,就是为了帝国的子民沿着法家先进的思维方式和用鲜血换来的韬略在法制和变革中生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