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论教育和文化(一)
古语云:治国唯治吏。中国自古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中国人尊崇的孔子是一位思想家c教育家。两千多年前,孔子创办私学,使平民受教育成为可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经典,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学校教育历经数千年,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就有了校c学等教育机构。在中国,封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官吏,科举制度是官府经过定期举行的科目考试,择优选取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废除,历时1300年。
现代意义的学校在中国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最早是外语学校c军事学校和技术学校,当时的清政府还派遣年轻人到英c法等国学习军事和技术。1912年,刚刚建立的中一华一民一国对封建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德c智c体c美“四育平均发展”的教育方针。
1927年9月中国国一民一党改组南京国一民一政一府。在南京国一民一政一府统治下的地区称国一民一党一统治区。国一民一党统治区的教育主要指南京国一民一政一府在教育方面的方针和实施。
宁汉合流之后,国一民一党成为全国的执政党。国一民一党政权相对稳固之后即着手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在指导思想上,国一民一党确立了“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在实践中提出高等教育要培养实才的目标。在国民党执政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缺陷和不足。
1928年南京国一民一政府大学院提出所谓根据三民主义而确定之"中华一民一国教育宗旨"为:一c恢复民族精神,发扬固有文化,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以实现民族主义。二c灌输政治知识,养成运用四权之能力;阐明自由界限,养成服从法律之习惯;宣扬平等精义,增进服务社会之道德;训练组织能力,增进团体协作之精神,以实现民权主义。三c养成劳动习惯,增高生产技能,推广科学之应用,提倡经济利益之调和,以实现民生主义。提倡国际正义,涵养人类同情,期由民族自决,进于世界大同。
后来在1929年3月国一民一党第三次全一国一代一表一大一会通过,由南京国一民一政一府正式公布之“三一民一主一义教育宗旨”,将上述宗旨概括为:“中一华一民一国之教育,根据三一民一主一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这个教育宗旨,违背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1927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在1926年3月广州国民政府设立的教育行政委员会之提案,教育行政制度采用大学院制。设“中一华一民一国大学院”,大学院设院长c副院长及大学委员会,下设高等教育处c普通教育处c社会教育处c文化事业处和各种专门委员会(如政一治教育委员会c教育经费计划委员会c考试制度委员会等)以及直属国立学术机关(国立大学c中央研究院c中央图书馆等)。蔡元培任大学院长。各省则分为若干大学区,每区设大学一所,以大学校长综理区内教育行政及一切学术事宜。1928年冬废止大学院,成立教育部。教育部下设高等教育司c普通教育司c社会教育司c总务司。1929年增设蒙藏教育司及华侨教育设计委员会。教育部之下并设有编审处,1933年改为国立编译馆。各省之大学区,只在江苏c浙江两省试行,未能推广。1928年成立“北平大学区”,1929年停止。设教育部后,各省设教育厅,县设教育局。
在学制方面,基本上仍继续实行1922年公布之壬戌学制。后鉴于中学采用综合中学制存在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