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春晖快人快语,“赵春晖,你表个态,愿不愿意要我表妹做老婆?”

    赵春晖彼时感觉十分惶惑:一方面是喜,像慧琳这么一个在人群中也算超尘拔俗的美丽标致女子做自己的老婆,别说那红白俏丽的眉脸,那高高挺起的胸膛,就是慧琳那与自己在梦中看到一样的一束马尾一样飘逸而活力无限的三千青丝,一同赶集走在街上都会把人艳羡死了。

    赵春晖从十三岁那年秋天考进青龙河区附中读书后不久就开始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而正是那么一场浩劫让他与数以几千万人的同辈失去了正常的读书和接受正常教育的机会让他的心里一直耿耿于怀。

    毕竟天资聪颖且又知道通过努力刻苦小学时期学业一直不错的赵春晖,从他的老师那里看到了自己向往的未来五彩的天空。

    他的班主任毛知春老师与师母吕文馨老师是一对甜蜜的伉俪,男才女貌,珠联璧合。看到他们走在街上那靓丽身影,谁都会羡慕他们。

    因为他们用他们的努力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来证实了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那个“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至理名言。

    通过毛知春老师的教育和影响,赵春晖的学习成绩提高很快。赵春晖坚信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就一定可以像老师他们那样能够为本地这一代莘莘学子趟出一条“知识改变命运”的通道。

    嘴里一直不敢明说,其实赵春晖在心里知道,正是这场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让自己这一代人失去了学习文化科学的最佳机会,并且毁灭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前途和梦想。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一介平平凡凡的农家子弟,空有一身力气,凭什么来改变命运?不能掌握文化知识,自己这一代人就只能再像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没有文化的光眼瞎子无知愚昧,如何奢谈美好未来?

    而且赵春晖也慢慢认识到了,没有文化,没有高考考上大学那么一个平台,作为一个农家穷小子的自己的这一代农村青年,永远都不可能像在自己心中羡慕的老师那样能够与一个标致靓丽如师母般的有文化素养的女子一辈子一路同行。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赵春晖也想像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那样把社会生活当作自己的大学,靠自学成才。在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之余,他拼命的从各处搜集各种各样的书籍来阅读。

    然而,尽管他饥不择食的把所有能搜到的书都拿来读了,头脑里根本不能具备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现在慧琳的出现,无异于让赵春晖在青春的荒漠里看到了一抹生命的绿,似乎让他感悟到了一个美丽漂亮女人对一个男人一生的重要。

    可是,在心灵的深处,凭着努力刻苦和有着聪明的头脑而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的赵春晖,哪怕残酷的现实已经把他对前途理想的美梦砸碎了一千遍一万遍,可在水利会战工地上看到那些工程技术人员扛着仪器的身影,他的灵魂就不安宁。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草原送别》诗中,用了十个字来高度概括大自然的更换交替与万类生机更替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赵春晖的心里,尽管烺烊不灭的文革大火在他的心中燃烧了一千遍一万遍,但只要有一丝丝春风,那具有青春生命的青青野草就会茂密的生长起来,就还时时地让他在睡梦里发出“我要读书”的呐喊。

    更重要的是,赵春晖才一十七岁,才开始踏入人生之路,就这么娶个老婆生几个孩子终其一生,他的心里实在觉得不甘。

    可是赵春晖什么都说不出来。

    “春晖,你今年十七,我表妹二十。女大三,压金砖。今年你们结了婚,明年就可以抱儿子咧。”吉顺嫂子却兴趣正浓。

    赵春晖的父亲从两里外的青龙河集市上赶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