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神通不敌业力,而智慧却能破除愚昧。”莫闲说道,其实他只懂个皮毛,还得益于他在藏经楼中的半年多。

    “师兄,你懂得真多。”

    莫闲摇摇头说:“懂得多只是知识,并不一定会代表智慧,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破万年愚,我懂得多,恐怕会有所知障。”

    “什么是所知障?”谢草儿又问道。

    一凡居士笑了:“所知障就是被自己原来的知识学问蒙蔽,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从而失去一颗公正的心,人生在世,各种知见难免,很难避免所知障,执着于所证之法而障蔽其真如根本智。修行之人,往往因执着外相而走入岐途,就如打坐,本是一种手段,但僧人们往往忘却这一点,为打坐而打坐,失去了它的本意,修行就变成一场空。”

    “居士高见。”莫闲赞道。

    “修行为了什么,是为了自身的超脱,这是修行的根本,力量并不会带来超脱,只有智慧,执迷于打坐,如似‘磨砖作镜’”

    “磨砖作镜?这里面有什么故事?”莫闲问道,他读《道德经》,上面说,“智慧出,有大伪”,而佛家居然以智慧为重,是不是有误解,也许这两家的智慧不是一个意思,莫闲猜对了,佛家说大智慧,不是人的小聪明,而《道德经》上所言智慧,不过是人的小聪明。

    人信书,是因为书籍传承了人类的知识,但不能迷信书,如果迷信书,就是佛家所说的“所知障”。

    “磨砖作镜是禅宗的公案,故事是这样的。”一凡说出了一件公案:

    道一禅师十二岁时拜怀让禅师为师,落发出家。

    一天,怀让禅师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

    道一说:“我想成佛。”

    怀让禅师拿起一块砖,在道一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道一被这种噪音吵得不能入静,就问:“师父,您磨砖作什么呀?”

    怀让禅师:“我磨砖作镜子啊。”

    道一:“磨砖怎么能作镜子呢?”

    怀让禅师:“磨砖不能作镜子,那么你呆呆地坐在那里又怎么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禅师:“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

    道一沉默,没有回答。

    怀让禅师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做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做佛,可是诸佛无形无相却能现一切相,并不只是禅定之相。诸法性空本无可住,于无住法不应该有取舍之心。你想通过坐禅成佛,这实际上是在杀佛。如果你执着于禅定之相,你不可能通达实相之理。”

    道一禅师听完怀让禅师这段开示,犹如醍醐灌顶,于是从禅座上下来,顶礼怀让禅师,并问禅师:“怎样用心才能符合无相三昧?”(注:三昧是定的意思。)

    怀让禅师答道:“你发心要学习心地法门,如同播下种子;我今为你宣说修行法要,如同天降甘霖。你因为有内外因缘和合,所以应当见道!”

    道一禅师又问:“道既然非色又无相,如何才能看见?”

    怀让禅师答道:“心地法眼才能见道,而不适用肉眼。无相三昧也是如此,应该用法眼去修习!”

    道一禅师又道:“道有成有坏吗?”

    怀让禅师答道:“如果用成住坏空等生灭心去见道,认为道也存在成住坏空,所见之道并非真正之道,因为道不生不灭且超越生灭二边。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遇泽悉皆萌。

    三昧华无相,

    何坏复何成!”

    道一禅师听完怀让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