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民国四分五裂,法统不存,政分南北。国之大厦将倾,民之人欲无存。当此之时,列强环绕,亡我之心不死,黎民生活困顿,经济危如累卵。南北分裂以来,国家由武人c官僚的割据垄断,各省人民,因受武人c官僚垄断之毒,奋起而争自由。以奉人自治始,发展到现在成为东北自治政府联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其是非功过,已有公论。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宣言书中即已指出: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c西藏,意亦如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各省自治如此者什年乃至二十年后,再有异军苍头特起,乃是彻底的总革命。

    为今之计,当重开南北议和之会,废督裁兵,还政于民,广修水利,扶助农工,普及义务教育,整顿财政,军队统一于国家。众志成诚,共御外辱,取消治外法权,收回租界,海关自主,行三民主义,建设统一c强大之新中国。”

    张汉卿洋洋洒洒,欲以联省自治组成统一之中国,即为联邦制之滥扬。这是为了迎合诸路军阀:民国时期,势力弱的军阀为保存实力,即号称“保境安民”,势力大的军阀如皖系,即叫嚣着“武力统一”。而今奉系一派独大,各省均惴惴不安。若以各省自治为名,则均可保留实力,成一省之霸主。所以四川c两广c云贵c湖南c江苏c浙江c安徽c新疆c福建c山西均纷纷通电赞成。处在直系压力下的山东c河南亦极力支持。在第一次粤桂战争后的广东督军新秀陈炯明先行通电表明态度,赞赏联省自治,让由上海南下广州,力主“北伐”的孙中山无可奈何。

    非常不爽的是吴佩孚:联省自治,财政归于省,则省防军省管,中央财政仅支持所编制军队。以河南c河北两省地方财政无力且想来也不愿供应直系6个师4个混成旅的庞大编制,则直系陷入两难境地。将军队交于中央,则直系失去了角逐政坛的资本。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反对各省自治,则为越来越强烈的民意呼声所不容,于法理上也站不住脚。

    只有奉系从中得利:张作霖以东三省强大的工农矿业资源完成了财政的第一桶金,10省加入联省自治后其实已将军c政c财权牢牢握在手中,形成游离于中央政府之外的事实上的独立王国。经过3年的建设,东北的奉天c长春c哈尔滨等大城市规模已不下于上海,史实上也因此奉系才有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后称霸苏c沪的能力。因此在北京政府财政捉襟见肘时,奉系治下经济活动正进行的如火如荼。

    至1921年底,奉系总财政收达到创纪录的5。7亿,是同期中央财政(除奉系外总收入)的6倍。如此雄浑的经济实力让张作霖惊喜交加。他知道,以这样的能力,入主北京统一中国已为时不远了。也趁此机会,奉系通过向中央银行c中国银行c中国交通银行(后来又有中国农民银行)注入大量现银,取得绝对控制权,并平静地化解了这一次的财政危机,从而也将旧交通系排挤一边。

    由汉阳c武昌和汉口构成的武汉三镇在九江上面c重庆下游,离上海约六百英里。这个港口城市是长江沿岸最重要的工业中心,也是长江中c下游的划分线。英国c日本和法国在这里都有租界,城里还有为数众多的西方商业机构和教会机构。如果说奉系以工业实力在民国初中国大放异彩c上海以“万国租界”及先天的港口优势促成贸易繁荣的话,武汉则以九省通衢,为京汉c粤汉铁路和长江黄金水道的腹心地带的交通优势独领风骚。

    鄂省自治后,以夏寿康为首的湖北新任省政府本想有所作为,息兵养民,逐渐恢复本省经济。然而汉口中央银行和交通银行挤兑事件将这一计划打乱了。湖北本为中部重要大省份,一旦不稳,中原腹地不宁。张汉卿接连发表宣言,以恢复银行信心。俟奉系注资中央并稳定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