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对于中国之收复中东路,诸个国家都有意见。

    因为苏俄对德罢兵讲和,于是德c奥势力弥漫全俄,反对苏俄的捷克军被制,陷入危机。为了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英c美c法c日c意各国有共同出兵西伯利亚c援助捷克军之议。当各国共同出兵西伯利亚时,曾借口军事运输上的关系,要各国各派代表一人在海参崴组织委员会,以共同管理西伯利亚和中东铁路。美国代表c委员会之技术部长斯蒂芬以中国管理能力不充足,而中东路为世界交通孔道,不能听凭中国处置为由,要求共管中东路。

    日本在此时又和段祺瑞签订了《共同防敌协定》,其中之《陆军共同防敌的详细协定》规定:由中日两国共进贝加尔c阿穆尔两省的兵,中由日指挥;由满洲里进后贝加尔的兵,日由中指挥;而日本又可派兵一支,从库伦进向贝加尔方面。

    作为中东路交涉之决策者和最高执行者,张汉卿深知远东局面一日三变,此时正该是竭力顶住压力的时机。否则,日本在北满本来没有什么势力,从这个协定缔结以后,派赴西伯利亚的兵好几万都将从中东路出发。以日本人的心思,必将在吉c黑两省设置军用电话c邮局c兵站等甚多辅助机关。正史上后来干涉失败后,贝加尔方面所撤的兵亦多数驻扎北满,造成事实上的占领。此也是造成日本人在东北势力不断有机会蚕食并越来越庞大,而中国却越来越难以发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各国的对俄干涉军,熟知历史的张汉卿知道,这是一段没有结果的失败政策。但是对于日本而言,又是一段当时被视为天然良机的政治败笔。诸大国干涉军司令共同宣言以俄国局势太乱为由,说海参崴及其附近地方当临时置于协约国保护之下。但是最后诸队弄到却都没什么动作,惟日兵挟着俄旧党谢米诺夫通过贝加尔,占据铁路在赤塔组织本部;又挟着旧党卡米尔哥夫在哈巴罗甫喀设立司令部,并分兵向海兰泡c阿穆尔c伊尔库茨克。最盛时,日本兵在俄境有11师团之多!(编者注:当时日本国内共21个师团)

    日本如此做,是意图挟强盛的国力,借苏俄自身陷危机之中的机会,占领西伯利亚的领土,并伺机向处于半包围圈中的东北以及蒙古下手,实现其“满蒙共和国”的既定国策。同时,苏俄境内的丰富资源,也是日本梦寐以求的。它能有这份心思,是因为有底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老牌殖民主义国家无暇东顾,不仅给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提供了空间,而且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战争景气”。从大战第二年的夏天开始,日本的贸易出口激增,海运异常繁荣,这些给出口产业c造船工业以及包括矿业在内的基础工业和有关工业创造了发展和繁荣的契机,使得各产业部门都得到飞速扩张。整个制造业增长30倍以上,化学工业增长96倍以上。到1918年下半年主要产业的利润率达到552%,其中个别时期更高达1916%,造船业也达到1666%。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从明治以来的长期入超国而一跃成为出超国,产业结构也从战前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日本出兵西伯利亚干涉俄国革命,作为削弱俄国战略的一部分,意图不谓不老谋深算。但由于草率出兵,苏俄强大的战争潜力被激发后,数年的战争日本除了欠下一屁股债和苏联刻骨的仇恨外,一无所得,客观上也为日本延迟进攻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然而对张汉卿来说,如何让东北平安崛起是他目前第一要务,而限制日本在其所控制的南满铁路之动作并将其力量限制在关东州以内是基础。关键是,无论如何,均不能让日军有在黑龙江驻兵的机会,这是常识,也是前提。

    但是似乎英美与日本对中东路的控制志在必得,日本计划中的赴西伯利亚的兵有好几万将从中东路出发。在吉林c黑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