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上出现了严重的非战斗减员,伐蜀计划被迫取消。曹真郁闷而死,司马懿被调往西线,应对诸葛亮的北伐。
52岁,阻击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司马懿的既定战略是坚守为主,骚扰为辅,绝不主动出击。我大魏人多势众c地大物博,犯不着冒风险和你死磕,拼后勤c拖时间耗死你完事儿。
这样的战略可以说稳操胜券,但是太过窝囊。古往今来哪有大国在小国面前装缩头乌龟的道理?魏国五子良将中硕果仅存的老将张郃带头抗议,要求主动出击。一开始司马懿还镇得住,但由于诸葛亮使用了高科技装备木牛流马,持续作战能力超过了预期,司马懿的威信开始下降。军中的风言风语也多了起来,说什么司马大帅就是个缩头乌龟,哎你不知道,他家祖上就是个常败将军,他就是靠拍先帝的马屁起家的,哪像张郃将军那才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再后来,将士们干脆以请战取乐,司马懿一拒绝,大家就一阵窃笑。
此时司马懿的威望可比不上成功阻击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张郃。再这样下去,轻则威信扫地重则军队哗变,连性命都难保。再说魏军人多,蜀军人少,魏军多骑兵,蜀军多步兵。无论兵力还是兵种都占据优势,拼一下,就算不能活捉诸葛亮也是很有胜算的嘛。好,冲出去,和诸葛亮拼了!
司马懿终于当了一回纯爷们,结果是被诸葛武侯教育了一下怎么做人,怎么打仗。
此次交战成就了诸葛亮历次北伐中斩获最大的一次,但司马懿也不是完全吃亏,至少他证明了龟缩战略的正确性
蜀军粮尽,诸葛亮见好就收。张郃奋起直追,死于诸葛连弩之下。人们不禁怀疑,是司马懿故意派他去送死的,因为张郃一死,曹魏军界再也没有人能挑战司马懿的权威了。
53一54岁,司马懿上书朝廷,要求迁徙农夫到西线战区种麦子,增设兵器制造基地,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全力以赴迎接诸葛亮的下一次挑战。
55岁,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于五丈原。
司马懿仗着魏军骑兵多,机动性强,从东c西c北三面包围蜀军,留着南面是希望蜀军赶紧哪儿来哪儿去。包围敌人不是为了消灭敌人而是祈求敌人赶紧回家,这样的打法,真是空前绝后啊。
诸葛亮深知司马懿一定又会使出他的终极奥义——神龟龟缩功。对付这样的敌人,只有在运动战中攻其所必救了。但诸葛亮的声西击东策略竟然被司马懿的副手郭淮看穿。乍一看声西击东好像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计策,但看看地图,就知道诸葛亮驻扎的五丈原只是高地上一块十二平方公里的平原,无遮无挡,没有掩体。在这种地理条件下,他居然还能声西击东不被敌军侦察兵探到!这样来无影去无踪的的声西击东,连老谋深算司马懿都险些上当,也就丝毫不令人意外了。而郭淮看穿此计也是从诸葛一生唯谨慎的性格特点分析,判断他不大可能去死磕重兵把守的西侧,并不是发现了什么踪迹!
自知时日无多的诸葛亮,使出了他的最后杀招:派蜀军帮助魏国农民种地!
这次司马懿坐不住了,蜀军唯一的弱点就是缺粮,如果诸葛亮在五丈原屯田,开辟一块根据地,那还了得?
怎么办?继续龟缩?还是豁出去再拼一把?
这一次,没有人能帮他出主意了。
眼看着就要迈进死亡陷阱的司马懿最终得救,拯救他的是他的知识结构——他是做过上计掾的人,计算地区粮食产量是他的老本行。经过反复核算,司马懿得出了五丈原的可耕地面积根本不足以供养十万蜀军的结论。这下可以安心做缩头乌龟了,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无奈之下,诸葛亮使出了不是办法的办法,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臊臊他!其实诸葛亮心里也清楚,这样的办法也就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