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要将彩色图像转为黑白,只需剔除色彩信息保留亮度信息即可。

    传统照片可以翻拍做到,数字图像可以借助看图软件,做起来更加方便。

    不过若是反过来,把黑白图像变成彩色,就要麻烦很多,需要人工为其添加缺失的色彩信息。

    1839年,法国画家/化学家路易-j-m-达盖尔发明“达盖尔银版摄影术”。虽然这种木箱照相机需要持续曝光30分钟才能正常留影,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却已经初步解决了照相机的可用性问题。

    此后不断有发明家投入到照相机和留影材料的改进中,等到美国人乔治-伊士曼开办的伊士曼公司在1885年推出透明胶卷,就已经和现代胶卷差不多了(一开始是易燃的赛璐璐胶片,后来改成更加安全的醋酸纤维胶片)。后来,这家公司又相继在1935年前后相继推出自带胶卷盒的135胶卷和彩色胶卷,彻底奠定了现代照相机/胶卷的组合形式,该公司后来改了名字,正是一度闻名全球的“柯达(kodak)”。

    只不过,彩色胶卷初期的价格非常昂贵,距离全面普及还要三四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在此期间,摄影师们拍摄了大量的黑白照片,而终端用户却对彩色图像情有独钟,因而产生存在巨大的黑白变彩色市场需求。

    在胶卷发明的同时,瑞士发明家汉斯-j-施密特发明了“photo,ps上色更加简单直观,但也费时费工,需要用户把照片按照颜色分区保存成不同的色相/饱和度图层,然后从相似的彩色照片上选取适宜颜色添加上去,最终保存成一张完整照片。而这种图像分区、选色、上色、合成的操作逻辑,显然很符合简单重复脑力劳动的特征,正是ai、尤其是深度学习型ai最适宜的战场。

    借助互联网,研究者能够搜集到数以百万计的彩色照片,再将其批量转换为黑白照,就可以两两一组拿去交给深度学习网络进行训练。图像识别、上色技术对美颜相机极其重要,这一领域一直是蜜蜂研究院软件部门研究的重点,重要程度甚至还在芯片部门之上蜂芯的cpu部分至今还没有抛弃arm架构,gpu架构也基本不变,大框架不动,工作自然要偏向于修补优化,缺少前沿突破性研究。

    借助在相关领域的深厚积累,蜜蜂相继推出漫画上色、照片上色软件,如今有把主意打到黑白老电影上面。

    加上鲜艳的颜色,显然能让老电影焕发出不一样的魅力。作为试水之举,研究人员选中了抗日题材。抗日题材影视剧数量实在太多,相关影像资源极其丰富,很适合用来训练ai,后期人工调色修整也好有个参考。

    恰好蜜蜂影业接了数码修复《地道战》的任务,研究院图像所便主动找上蜂影和八一厂,很快说服后两者,然后就有了现在这部彩色影片。

    枪声在山谷里回响,鬼子在银幕上肆虐。

    彩色重制版《地道战》正在放映中。

    虽然有了色彩,画面却谈不上鲜艳清透,带着一丝朦胧与模糊。

    观众们显然接受了这种风格,很快就沉浸在剧情中。

    作为一部特殊背景下诞生的战术教学片,《地道战》的结构非常清晰。

    开篇先是字幕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的军民,……地道战,就是一个光辉的范例。”

    然后便借助旁白介绍直入主题:1942年,抗战进入僵持期,日军为了掠夺人力和物质资源,在华北地区发动大规模扫荡,很快波及故事发生地高家庄。

    老村长在外出开会时被打伤,勉强回到就咽了气,只留下一本仔细包裹的《论持久战》。村支书取出组织大家学习,决定听从上级指示把村民家里自发挖掘的藏身洞连起来形成地道。

    地道刚刚挖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