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素问将白莲教这事说给陆叶,便不再多问了。

    回到寺院后,将行政等十几人以及行镜、行戒招来,传他们一门观想法。

    行正等人原来都是东海的扒手出身,心性可想而知。经过半年的寺中生活,倒是改进了不少。但身上的毛病仍有许多,与其他先学佛法后投入净心寺的僧人比起来也差了许多。

    至于行镜、行戒、行律等人,从他们入门就能看得出来,全都是在与素问赌斗败后被收到门下的。他们嗔怒、争执之心比起普通人还要大一些。

    因此素问虽然没有传他们不净观,却准备传他们另一法门——慈悲观。

    这一观想法门,素问也并未修行。在传给他们之时,素问也可借机修行。

    因为此时已经到了冬天,寺中也没有什么农活需要做。除了每日打扫之外,寺中僧人需要做的事情并不多,因此正是努力修行精进的时候。

    此时正是下午,修行不净观的僧人已经回去用功修行。

    素问坐在讲台上,下面坐着行正、行镜、行律等十几人。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了素问传给那20个人不净观的事,这次被素问招来后,心中都有猜测,只是不知道住持要传给他们什么。

    等人都坐定后,素问方才开口:“今日我传你们一观想法门,名为慈悲观。”

    “顾名思义,这门观想法,就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慈悲之心,停止嗔恚。”

    “‘慈悲为怀’,这句口头禅我们天天说。然而如果进一步去探讨慈悲的真义为何,则不一定每个人都了解,包括你们在内。”

    素问看着下方众人缓缓说道:

    “《法华义疏》说:‘慈悲即拔苦与乐’。我佛门的三藏十二部虽然有无量的法门、教义,但是皆以慈悲为根本;‘慈悲’是菩萨‘施化之本’,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

    《宗镜录》说:‘以菩提心而为其因,以大慈悲而为根本,方便修习无上菩提。’

    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长养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激发慈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就无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慈悲心是菩萨成佛的必要条件。

    慈悲不是我佛门的专利,慈悲是一切众生共有的财富,人间因为有了慈悲,生命因此充满了无限的意义;

    颠沛的人生岁月里,因为有了慈悲,前途才有无限的憧憬。

    慈悲之心是万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就是佛性,有了慈悲,众生因此皆得成佛。”

    素问说到这里,所有人都面色肃然,全神贯注倾听素问口中的话语。

    实际上这个世界并没有宗镜录这本总结了宋朝之前佛教得失的书,不过此时却没人在意到。

    行慧在一边拿出录音笔来录下素问的讲述。

    他有时听讲法怕记不住,便准备了这么个录音笔,此时正好用上。

    素问继续缓缓开口道:

    “慈悲不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当公理正义遭受无情的打压排挤、当正人君子受到无端的毁谤抨击时,能够挺身而出,这就是一种勇敢的、积极的慈悲。

    慈悲要有智慧,慈悲不是一时的恻隐之心,《摩诃止观》说:‘慈悲即智慧,智慧即慈悲。无缘无念,普覆一切;任运拔苦,自然与乐。’

    慈悲是透过公理的感动助人,慈悲不是热闹的随众起舞,而是心存正念的服务济人;慈悲也不是私心的利益亲友,更不是有所求的惠施于人,慈悲的最高境界是怨亲平等、无我无私的利益众生。

    慈悲并不是一个定点,而是情感的不断升华,《华严经》的‘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种‘以天下之忧为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