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1章正文]

    第35节第四十四章庙堂之上1

    户部满尚书瑞常c汉尚书沈兆霖;兵部满尚书爱仁c汉尚书万青藜;吏部满尚书全庆c汉尚书朱凤标;刑部满尚书绵森c汉尚书赵光;礼部满尚书倭什珲布c汉尚书祁寯藻;工部满尚书倭仁c汉尚书王庆云。总理衙门大臣文祥,恭亲王奕䜣,御前大臣肃顺等满满的跪了一地,大家对皇上今天龙颜大怒都是心下惴惴,话说伴君如伴虎,真的一点都不假,尤其是文祥,奕䜣,肃顺三人,他们负责亲自审理这次案件,却有如此多的疏漏之处,刑部满汉尚书也是忐忑,不少人多少收了些贿赂。

    由于涉及大万余人的审查,案卷之多,不胜枚举,咸丰也没有时间一一查看清楚。

    “你们对于这件事怎么看?”咸丰心里已经有了计较,但是对于下面臣子的这种行为,却不能纵容。

    “臣等,疏忽,恳请彻查!”文祥首先跪拜。

    “不必了!一万多人,朕也不是那嗜杀之人。这些案卷就按照你们报上来的处理好了!另外刑部尚书有失察之罪,将四级留用。万望用心!”

    居于庙堂之上,这一万人杀不杀,都对大局无损。

    “启禀皇上,这有近万人,判处劳役之罪,不知道,把他们发到哪里?”恭亲王奕䜣说到。

    “京师四周有些矿场,要他们到那些矿场去劳役好了!”

    “皇上,现在上海局势危急,李鸿章之卫军,龟缩不前,臣以为,应该对其严加申斥,令其急速出战。”兵部尚书爱仁说到。

    蒙古正红旗人,乌齐格里氏。原名斐仁,又名同仁,字丽川。倭仁之兄。道光十二年(1832)授庶吉士。历任内阁学士c翰林院侍读学士c大理寺少卿。咸丰十年(1860)任吏部右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工部尚书,管理理藩院事务。后来在查办肃顺的途中病死,不过朕来到这个世界,改变了这一切,虽然他还是当上了兵部尚书,可是肃顺依然没有被处斩,也谈不上查办之事。这位老兄算是又活了过来,至于他能够活多久那就不知道了。

    “李鸿章的事,朕已经知道了,上海地方富庶,每月仅厘饷就有60万两,李鸿章的大哥李翰章,与洋人关系密切,李鸿章一到上海,他一方面严肃军纪,抓紧训练士兵,积极备战,另一方面自己也要熟悉环境,包括与在沪的中外官员“过过招”,尤其注重考察洋人的军队和武器装备。他甚至不惜化了装,混上英法联军的军舰,看看洋人到底有多少实力,武器到底有多么厉害,为什么能顶得住太平军的进攻。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他在给清廷的奏折中不断地惊叹,人家那枪c那炮,尤其是那落地开花的大炮哎呀,把他羡慕得只差眼珠子没弹出来。李鸿章的聪明还在于他绝对是个现实主义者,从那一刻起,他就无时无刻不想着办洋务的事:我们自己也要造枪c造炮c造军舰!

    特别在京师受到皇上编练新式陆军更给了李鸿章不一样的概念,此时已经没有湘军,淮军c楚军等分,大家一个概念都叫做卫军,但是卫军却没有统一的机构,基本上是各自为战,曾国藩困在京师,原来湘军基本被曾国荃控制,左宗棠控制的楚军,而李鸿章则控制的就是后世的淮军,但是此时却是叫做卫军。他们都是原来湘军军制,但是互不统属,也不能调令对方,各自军饷也是自行筹措。这也造成了战略上的困难。

    原来上海的那5000八旗兵,自从来了上海就没有出战过,都是缩在上海市区,外面依靠英法联军和洋枪队还有护军作战,基本没有胜过,上海危急。李鸿章通过在广东办厘捐的大哥李瀚章,火速从香港买了三千支洋枪。关键时刻,当大哥的又一次帮了他的忙。

    “李鸿章,他惯会打痞子腔,能够和那些洋人打交道。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